騰訊組織架構大調整: “內憂外患”時期的關鍵轉身
一位騰訊內部人士向記者坦言,面對B端業務時,內部的不協同直接影響到業務的發展?!昂芏郥oB的解決方案,其實是集成了不同BG的多個業務。之前經常出現的情況是,業務談好了,但在內部推動的時候反而受阻?!?/blockquote>責任編輯:李清宇
一位騰訊內部人士向記者坦言,面對B端業務時,內部的不協同直接影響到業務的發展。“很多ToB的解決方案,其實是集成了不同BG的多個業務。之前經常出現的情況是,業務談好了,但在內部推動的時候反而受阻。”
一位騰訊內部人士向記者坦言,面對B端業務時,內部的不協同直接影響到業務的發展。“很多To B的解決方案,其實是集成了不同BG的多個業務。之前經常出現的情況是,業務談好了,但在內部推動的時候反而受阻。”
9月30日清晨6點30分,騰訊公司總裁劉熾平發出一封全員信,正式啟動了騰訊歷史上第三次重大組織架構調整。
具體而言,騰訊將在原有七大事業群(BG)的基礎上,保留原有的企業發展事業群(CDG)、互動娛樂事業群(IEG)、技術工程事業群(TEG)、微信事業群(WXG);新成立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平臺與內容事業群(PCG)。
同時,騰訊將成立技術委員會,旨在通過加強基礎研發、打造技術中臺等,提高公司的技術資源利用效率。此外,騰訊還將升級整合新的廣告營銷服務線,由原社交與效果廣告部與原網絡媒體事業群廣告線組合而成。
其中,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將整合騰訊云、互聯網+、智慧零售、教育、醫療、安全和LBS等行業解決方案;而平臺與內容事業群則將對原社交網絡事業群(SNG)、原移動互聯網事業群(MIG)、原網絡媒體事業群(OMG)中,與社交平臺、流量平臺、數字內容、核心技術等高度關聯且具有高融合性的板塊,進行拆分和重組。
劉熾平稱,啟動此次戰略升級,是公司由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升級的前瞻思考和主動進化。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則認為這將是騰訊邁向下一個20年的新起點,其認為“互聯網的下半場屬于產業互聯網”。
騰訊的“內憂外患”
西南證券電子首席分析師陳杭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表示,隨著智能手機的銷量在去年年底出現10年來首次下滑,意味著智能手機滲透率和移動互聯網的增長都已經趨于飽和,開始進入存量競爭階段。“這對于已經占據幾乎一半流量的騰訊來說,也必須要尋找新的出路。”
但是,新的出路似乎還沒找到,近幾年一向順風順水的騰訊卻在今年連續被唱衰。當“沒有夢想”、“缺乏創新”、“投行化”、“溫室”等標簽被紛紛貼到身上時,騰訊管理層也自然開始反思,騰訊究竟出現了什么問題。
今年年初開始的“頭騰大戰”鬧得沸沸揚揚,拋開二者之爭不說,外界更在意的是一向以產品研發著稱的騰訊,為什么會在短視頻產品上缺席。陳杭表示,整個互聯網C端業務最強的就是社交網絡,雖然騰訊在該業務上很強大,并建成了一座大壩,但這也并非一成不變。事實證明,今日頭條系產品已經通過算法,在騰訊的流量大壩上打開一個大窟窿。
不僅如此,作為騰訊收入支柱的游戲業務在今年也因政策監管而發展受阻。游戲版號的暫停發放,讓騰訊重金投入的“吃雞”類游戲無法進行變現;已上線的游戲被勒令下線;以及限制游戲總量的消息更是讓整個行業陷入恐慌。
游戲業務或將持續面臨這樣的高壓狀態,這對騰訊而言,不是一個好消息。其實一直以來,騰訊都希望脫掉“游戲公司”的帽子,但無奈這是其最大的現金流。每次財報發布,只要游戲收入的增速放緩,反映到資本市場便是股價下跌。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游戲業務前景不明朗,是整個游戲行業共同的問題。但騰訊的尷尬之處在于,脫離游戲業務以后,似乎找不到能接替其扛起公司發展大旗的其他業務。
陳杭向記者表示,一個大體量的公司,必須有C端和B端兩個“飛輪”才能形成生態,而只有完備的生態才能實現持續的增長。“蘋果、微軟、亞馬遜、阿里都是有To C和To B的雙邊網絡效應的生態,而騰訊的B端業務遠遠不如C端,要繼續增長必須要補短板,必須向B端尋求突破,使其成為下一個增長引擎。”
消滅“組織墻”
對于B端業務,千尋位置CEO陳金培日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提到,很多人沒意識到,其實改變世界的絕大部分力量都來自To B類企業。“去年以來,創投領域有個明顯的趨勢,便是越來越青睞To B的公司。盡管這類公司的投入周期比較長,短期很難看到盈利,但是,它所具備的爆發性也更強,發展模式也更長久。”
同時,陳金培認為,目前應用和技術市場已經是紅海,而真正的基礎設施卻不是。因為基礎設施不是每家公司都可以做,它要有很大的投入,也有耐心去經歷較長的周期才有回報,同時也要有能力去賦能生態。
馬化騰在去年12月的員工大會上曾提到,“在管理方面,我們面臨最大的問題是內部的組織架構,現在的騰訊需要更多 To B的能力,要在組織架構上進行從內到外系統性的梳理。”
2012年,騰訊進行了第二次組織架構調整,將此前的BU(Business Unit 業務系統)升級為BG(Business Group事業群)。這種機制下,一個產品部門就能自主立項,快速試驗。并且在一定的產品領域和試錯時間內,允許不同的產品團隊有不同取向的探索。
BG化的組織架構也是騰訊“賽馬機制”實施的基礎。一直以來,“賽馬機制”也是騰訊鼓勵內部競爭及創新的代名詞,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期,它也確實幫助騰訊產出很多優秀的產品,如今坐擁10億用戶的微信更是其代表作。
但是,BG化的組織架構也使得騰訊的各個事業群更像是一個個獨立的公司,各自發展業務。不同BG之間若有了相似的業務,也可以用“賽馬機制”來解釋。
有多位業內人士曾向記者表示,“組織墻”、“內耗”的問題在騰訊內部已經非常明顯,而這已經不是過去所謂的“賽馬”。各個BG之間數據不通、業務不通,這在ABC(AI、Bigdata、Cloud)時代,已經阻礙了騰訊的發展。
一位騰訊內部人士向記者坦言,面向C端產品時,競爭機制或許還能發揮作用,但在面對B端業務時,內部的不協同則直接影響到了業務的發展。“很多To B的解決方案,其實是集成了不同BG的多個業務。之前經常出現的情況是,業務談好了,但在內部推動的時候反而受阻。”
騰訊此次新成立的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整合了騰訊云、互聯網+、智慧零售、教育、醫療等騰訊所有的B端業務。將“小公司”重新整合為“大公司”,是騰訊此次架構調整的基本思路,可預期的是,騰訊管理層也會給予該事業群足夠的權力,允許其充分調動其他BG的資源。
今年9月,騰訊主要創辦人、前CTO張志東直言,騰訊的生產組織方式滯后了。“這個結構性的矛盾,相信會是公司在云時代發展的一個大障礙。期待公司的核心管理團隊痛定思痛,有大的變革決心。”
張志東的話音未落,騰訊的組織架構調整方案便已出爐。對于騰訊這樣體量的公司,方案的出爐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核心崗位管理人員的任命、未來業務方向的調整,都將是騰訊需要面對的挑戰。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