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同情不會改變世界” 娜迪亞:從ISIS性奴到諾貝爾獎得主

這個獎項照出了她所代表的苦難者的困境。一個本來漸漸淡出媒體視線的群體,再次為人關注,雅茲迪族戰爭性暴力受害者,是她們的共同標簽。

責任編輯:姚憶江

當地時間2018年10月8日,美國華盛頓,2018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伊拉克雅茲迪族少女娜迪亞(Nadia Murad)出席新聞發布會。(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10月11日《南方周末》)

這個獎項照出了她所代表的苦難者的困境。一個本來漸漸淡出媒體視線的群體,再次為人關注,雅茲迪族戰爭性暴力受害者,是她們的共同標簽。

憑借著行動的渴望和勇氣的加持,娜迪亞選擇了為她們站出來,不惜一再自揭傷疤,指證ISIS暴行。這意味著,她要在公眾場合反復重溫噩夢。

2018年10月8日,北京時間23時,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娜迪亞在美國華盛頓的國家新聞俱樂部召開發布會,這是她獲獎之后首次亮相,“正義并不意味著殺光ISIS,而是讓他們在法庭上受審,承認罪行。”她用庫爾德語說。

作為英文翻譯,未婚夫陪著她來到各國媒體前。這時,她已經平靜許多,她家人對《挪威晚郵報》表示,得知獲獎當天,她曾不知所措,“只是哭”,以至于無法說話。

三天前,25歲的娜迪亞成為伊拉克歷史上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目前已在德國定居三年。

“不能更驕傲了!”獲獎當天,訂婚兩個月的未婚夫欣喜若狂,轉發了18條各界名流慶祝娜迪亞獲獎的推特。娜迪亞是各國首腦和世界首富的座上賓,但這個鄉村姑娘不耽于虛名,“我人生最快樂的時候,是和媽媽在我的村莊,不是會見世界領導人。”

“我想起了我的母親,她被ISIS(伊斯蘭國)殺害了。”在獲獎聲明中,娜迪亞說。天人永隔,是她的心結,她總共被ISIS奪走44名家人,雅茲迪族也一度被逼入種族滅絕的絕境,“至今還有1300名婦女和兒童被囚禁”。

獲獎后,她的推特粉絲突破10萬,她需要關注,但她更清楚,“只有同情不會改變世界”。

娜迪亞和22歲的同胞巴夏爾在一個村長大,一同遭遇磨難,又一道勇敢為族人發聲,她們曾于2016年一起被歐洲議會授予薩哈羅夫思想自由獎,而這個獎項之前的得主,就有此次和她一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德尼·穆奎格。

這個獎項照出了她所代表的苦難者的困境。如今,一個本來漸漸淡出公眾視線的群體,再次為人關注,雅茲迪族戰爭性暴力受害者,是她們的共同標簽。

“他們把我們當成動物”

灼熱的風吹過尼尼微平原,雅茲迪人已在此生息數千年。他們屬于庫爾德族,說庫爾德語。然而,伊拉克庫爾德族多數信奉遜尼派伊斯蘭教,雅茲迪人則自有一套信仰。

在環伺的穆斯林中,獨樹一幟的信仰,讓他們一再遭受暴力。史上,雅茲迪人一共經歷了74次種族屠殺。他們被“圣戰”分子看做是“魔鬼崇拜者”。

娜迪亞和巴夏爾所在的Kocho村,位于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蘇爾以西的辛賈爾地區。娜迪亞曾憧憬當一名歷史老師,或開一家美容院,但在2014年仲夏,席卷她家鄉的ISIS,摧毀了她的世界、家庭和夢想。

ISIS一開始攻下摩蘇爾時,前伊拉克國會議員Ameena Saeed Hasan認為,她的35萬族胞會是安全的,“ISIS為什么會去辛賈爾?既沒有石油也沒其他資源。”

她錯了。ISIS看中的是女人,性也是一種戰爭工具。

2014年8月3日凌晨2時,辛賈爾淪陷,兩輛裝滿ISIS武裝分子的白色豐田皮卡車不期而至,包圍了Kocho村,他們聲稱,不會傷害村民。

2014年8月3日這一天,成了許多村莊生死的分水嶺。很多雅茲迪人往山區逃,但位于辛賈爾最南部的Kocho村離山區很遠,他們無處可逃。

娜迪亞比巴夏爾年長3歲,她對人情冷暖有更深刻的洞察。她發現,Kocho村旁的穆斯林村莊已站在ISIS這邊,許多遜尼派村民與ISIS合謀。因聽到風聲而惴惴不安的雅茲迪村民,被鄰居勸說留在村內,卻不知厄運將至。

2014年8月3日到15日期間,武裝分子只是包圍Kocho村,并沒有闖入家中。娜迪亞的家人們也曾有過幻想,相信自己會像基督徒一樣被對待,此前,ISIS允許基督徒和什葉派穆斯林帶家當細軟離開。

被圍困的日子里,她從電視看到,ISIS在屠殺其他村的雅茲迪族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