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痛”的中國人 爭議止痛藥:“去污名化”的邊界在哪
在疼痛管理上,中國和美國處在兩極:美國因濫用止痛藥,導致嚴重社會危機;中國則“忍痛”治病,鎮痛治療難以推廣。
其癥結在于阿片類藥物的規范邊界。而不少專家達成的共識是,不因成癮而特別限制其醫療性使用,但要控制這類藥物的適用范圍,以及藥企的過度推廣活動。
責任編輯:何海寧
2017年10月中國鎮痛周,河北省邯鄲市第三醫院醫生在為居民義診。在國內,疼痛科一直是備受冷落的科室。
(本文首發于2018年10月11日《南方周末》)
在疼痛管理上,中國和美國處在兩極:美國因濫用止痛藥,導致嚴重社會危機;中國則“忍痛”治病,鎮痛治療難以推廣。
其癥結在于阿片類藥物的規范邊界。而不少專家達成的共識是,不因成癮而特別限制其醫療性使用,但要控制這類藥物的適用范圍,以及藥企的過度推廣活動。
2018年的秋天,對中國的醫療鎮痛界來說有些熱鬧。10月第三周的“中國鎮痛周”日益臨近,但預熱從9月就提前上演了。
2018年9月5日,止痛藥跨國企業萌蒂制藥在北京召開媒體座談會,邀請知名醫學專家,宣講疼痛管理的重要性。
“中國鎮痛是‘凹’水平,連低水平都沒達到。”一位專家感慨。與會者認為,消除醫生和患者對阿片類藥物的“成癮恐懼”,非常重要。
這類藥物的規范管理,一直是國內外業界頭疼的難題。
2018年9月18日,為規范醫務人員臨床診斷治療,國家衛健委發布了新版《癌癥疼痛診療規范》。
空前的鎮痛推廣行動,正承受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受益于生活質量改善的患者和家屬贊嘆理念進步,部分醫生卻日益憂慮。一位參與了上述規范制定的專家評價,規范也好,各種項目也好,相對客觀地反映了鎮痛治療的趨勢,但背后隱約浮現的企業身影讓他擔憂。
2018年5月底的全國藥物濫用防治研討會上,中國藥物濫用防治協會會長郝偉也在報告中提醒,中國應該從美國危機中吸取教訓——不因阿片類藥物成癮而特別限制其醫療性使用,但要注意控制藥企的活動。
“有哪些事情是可做的,哪些是不應該做的,邊界在哪里?”前述專家的發問具有代表性。
“無痛醫院”的尷尬
對于致力推廣癌痛規范化治療的醫生王昆來說,他見過太多的疼痛了:滿頭油膩的冷汗,渾身直哆嗦,瀕死的眼神,甚至喪失意識,無法自主調整體位。
癌痛是最為常見的疼痛之一,亦是阿片類藥物主要的醫治對象。癌痛的加劇,如同摁下了結局不佳的按鈕。但這位天津市腫瘤醫院疼痛科主任總心存希望,“如果干預及時,病人可能還拽得回來。”
結局常常讓人遺憾。
一位胰腺癌晚期患者是被趴著推進疼痛科病房的。八次化療,讓她瘦成了皮包骨頭。王昆提議,除痛治療可以緩解痛苦,讓患者較為舒服地走向人生終點。
家屬一聽急了,“弄這個沒有意義,不治病。”
“那你認為什么才叫治???”
回答讓王昆語塞,“化療才是治病。”
在大多數國人眼中,疼痛只是一種“忍忍就好了”的生理不適。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