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教授馮天瑜的“看家書”
記得張世英先生談到:一個學者要攀登學術山峰,理論思維不可或缺,而要提高自己的理論思維水平,當然須廣泛閱覽,擁有淵博知識,但尤當深研二三經典,要有自己的“看家書”。
責任編輯:劉小磊
馮天瑜
(本文首發于2018年10月11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我的“看家書”》)
記得張世英先生談到:一個學者要攀登學術山峰,理論思維不可或缺,而要提高自己的理論思維水平,當然須廣泛閱覽,擁有淵博知識,但尤當深研二三經典,要有自己的“看家書”。
做學問的人(尤其是人文學者)必須在理論思維方面下功夫,這是眾所共認的法則。恩格斯說:“一個民族要站在科學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而理論思維的提升,有賴于對優秀哲學著作的攻讀:
理論思維僅僅是一種天賦的能力。這種能力必須加以發展和鍛煉,除了學習以往的哲學,直到現在還沒有別的手段。(恩格斯《自然辯證法》)
談到“學習以往的哲學”,我想起上世紀九十年代張世英先生的談話。
北京大學哲學系張世英教授,是黑格爾專家。張先生湖北籍,有很深的家鄉情結,上世紀八十年代應湖北大學之邀,在湖大組建德國哲學研究所,集結張志揚、陳家琪、魯萌等一批中年學者,創辦《德國哲學》期刊。在德國哲學領域,這個團體和期刊達到當時國內的較高水平,這與張先生引領有關,當然也受益于那時寬松而富于創造精神的學術環境。我當時四十多歲,在湖大工作,雖然是西方哲學研究的圈外人,但與張世英先生一見如故,結成忘年交,我們常于傍晚在湖大校園外側的沙湖邊散步,從家常、時政到中西文化比較,都是漫議內容。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湖大德國哲學研究團隊風流云散,中年學者多出走海南、上海,張世英先生也少來湖大,我則調往武漢大學,數年未遇張先生。九十年代后期,香港舉行一個廣涉文史哲的大規模學術會議,張先生與我都參會,同住維多利亞海港邊的賓館,房間相鄰,這樣又有機會聚談。會議期間,我們每天傍晚都在維多利亞公園散步,一如當年在武昌沙湖之濱的情景。這次香港晤談,涉及理論思維訓練問題。
記得張世英先生談到:一個學者要攀登學術山峰,理論思維不可或缺,而要提高自己的理論思維水平,當然須廣泛閱覽,擁有淵博知識,但尤當深研二三經典,要有自己的“看家書”。張先生的這個說法跟恩格斯的名論精神吻合,而又是從張先生的學術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柯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