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平安“兩課堂”下鄉,智慧教育破局師資困境
2018年孔子誕辰日的第二天——9月29日9點45分,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兩所相距四十多公里的小學,同時上了一堂特殊的語文課。
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理想,似乎有了更快實現的可能性。
課堂上,紫金縣第二小學的許碧霞老師如往日一樣親切地領讀、講解、提問。不同的是,每一個動作,她的眼睛和神態都要向攝像頭額外“發射”一次,因為此刻她的學生不止是眼前的幾十位縣城孩子——四十公里外的龍窩鎮洋頭小學,鄉村孩子們正通過一塊64寸顯示屏,享受許老師帶來的新鮮感。陪在鄉村孩子們身邊的則是洋頭小學的諸瑋清老師。憑借著對自己學生的了解,她緊密配合著許老師,引導并輔助學生答問、為學生解疑。
上課現場
兩位老師遙相呼應,學生們聚精會神。
下午2點30分,一堂素質教育課《長江之歌》則給了洋頭小學的孩子們又一次驚喜。課堂上,鄧思婷老師兼起了“電影放映員”,一邊講解知識點,一邊操作電腦、不時播放一段趣味視頻給學生看。而這類視頻課程本來需要付費購買,通常只有城里的孩子才有條件看。
而當天,全國兩百多所平安智慧小學的一千多名教師,通過中國平安三村暉APP觀看了這兩堂課的直播。
實際上,這是中國平安“智慧村教”公益項目組織的一次名為“有師自遠方來”的培訓:通過老師現場上課、專家解析答疑的方式,向平安智慧小學示范“雙師課堂”和“素質課堂”模式(即以上的語文課和素質課),平安人習慣稱之為“兩課堂”。這是中國平安“智慧村教”針對鄉村學校師資困境而設計的一套緩解方案。
在“兩課堂”的直播示范后,受邀前來的廣州市教育系統首批創新學術團隊負責人南坡先生,則與洋頭小學的校長和老師展開了探討。他們的論題是:鄉村學校的師資困境,出路在哪里?
培訓導師南坡先生對話洋頭小學校長
困境與出路
據《光明日報》報道,今年4月份,廣西百色、河池、柳州、賀州、來賓、崇左等9個設區市招聘一批鄉村教師,每市均出現數百個崗位無人問津的現象,共2230人。即便在全國范圍內,鄉村教師難招聘也是極其普遍的現象。
在“難招聘”的另一邊,是鄉村教師的高流失率。據統計,2010年至2013年間,全國鄉村教師數量由472.95萬降為330.45萬,三年間鄉村教師流失數量高達142.5萬人,流失率高達30%。
一方面,師資的匱乏,讓現有鄉村教師不得不承擔超額的工作量,客觀上必然降低課堂的教學質量。另一方面,這也直接導致了鄉村學校在音體美科學等素質教育課程上出現短板。廣東省社科院2013年發布的《廣東省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調查報告中顯示,因缺乏專業教師,廣東省偏遠地區近七成受訪學校開不起音美體等素質教育課程。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曾這樣總結鄉村教育的困境: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
雖然身處困境,但不少人已經看到了出路。
任職鄉村教師二十多年、曾獲得2016年馬云鄉村教師獎的李建壑認為:“農村孩子缺乏美音體的專業教師,但在互聯網時代,我們可以資源共享,只要有心,都不是困難。”
當代著名教育專家顧明遠教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則表示:教育信息化浪潮洶涌而來,正在深刻改變著人類社會的教育生態。而城鄉教育本是一家,資源共享、攜手發展,才能讓教育真正走向均衡。
互聯網、城鄉一體、資源共享……越來越成為緩解鄉村教育困境的共識。這樣的背景下,“智慧教育”的概念出現了。
智慧教育
所謂智慧教育,通俗地說即教育信息化。其技術特點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基本特征是開放、共享、交互、協作。
教育部在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點中,首次正式提出智慧校園建設與應用,智慧教育成為信息化教育發展的高級階段和新形態。這意味著我國教育在經歷了多媒體硬件階段、網絡化階段之后,將大步踏入智慧教育的發展階段。
而在商業領域,智慧教育的應用早已經取得顯著的成果。
智慧教育最初且最簡單的形態是網絡視音頻、視頻課程,目前已成為傳統教育模式的有效補充。借助一對多的網絡分發效應,一個優質的視音頻課程能迅速惠及大量受眾。
以網易公開課為代表,其在2018年正式推出體系化付費課程。既有鍛煉寫作能力、思維方式、演講口才等實操類素質課程,也有涵蓋經濟、文學藝術等通識類素質課程,讓學習者能隨時隨地學習。此外,騰訊課堂、慕課網、喜馬拉雅FM等平臺均構建了視音頻課程體系,呈百家爭鳴之勢。
智慧教育的另一項更高級的形態是雙師課堂模式:兩個老師共同掌控一個課堂。授課老師負責遠程直播教學,課堂紀律、學生互動、學習輔助等事務完全交給線下的助教老師。如此,既提高了教學效率與優質教師的利用率,也保證了學生互動和學習效果,從而能整體上提高課堂質量。
雙師課堂最早出現在職業教育領域,近兩年才逐漸被商業市場應用并認可,越來越多的教育機構開始試水。新東方成立了全資子公司“雙師東方”;學而思的雙師課堂學生已有近萬人;高思教育和雙師合作機構已有上百家;大量中小型機構也趁勢而上??梢哉f,雙師課堂模式在教育領域前途大好。
借鑒商業領域的成功經驗,中國平安于2018年9月10日正式推出了自己的“雙師課堂”與“素質課堂”模式,其將作為中國平安“智慧村教”的核心,幫助鄉村學校因地制宜升級“智慧課堂”。
鄉村學校普遍缺少音體美等專業教師,這些課程要么由語數外老師兼任,要么干脆不開設。而素質課堂基于“三村暉”APP平臺的素質教育視頻課程,學校有網絡即能開課。課程由平安聯合中國教育電視臺、中國科學院、中央音樂學院等優質教育組織開發,目前已開始上線國學、藝術、科學三大方向的內容,基本能涵蓋鄉村小學的素質教育要求。
與三村暉視頻課程相配套,中國平安在此次“智慧村教”公益培訓中與授課老師、教育專家合力凝結出了一套標準化的素質課堂授課模型,能讓非專業老師也能輕松地達到一定的課堂效果。
鄉村學校更關鍵的師資問題是缺少高水平、經驗豐富的主科教師。雙師課堂模式便是針對此問題而設?;谥袊桨苍ǖ匿浿辈ピO備及系統,中心小學的優質教師,能與鄉村小學的兼任或實習教師一起,合力提升鄉村小學的課堂質量。此外,鄉村小學的“助教老師”也能在課堂上向中心小學的優秀老師學習,達到“跟崗學習”的效果,可謂一舉兩得!
同樣的,中國平安在此次“智慧村教”公益培訓中也與授課老師、教育專家合力凝結出了一套標準化的雙師課堂授課模型,讓中心小學和鄉村小學的老師能快速上手。
廣州市教育系統首批創新學術團隊負責人南坡先生認為,其實每所鄉村學校都有自己的特長,在“互聯網+”的時代下,雙師課堂可以讓國內眾多鄉村學校之間取長補短,從而實現更大的發展,也能讓鄉村教師自身獲得進步。
而中國平安將借助“兩課堂”在此次智慧村教培訓中的示范,把紫金縣的若干所小學打造成平安“智慧教育”的樣板,并在未來推廣至全國各地的平安智慧小學。
中國平安的“4+1智慧教育”
如果說“兩課堂”是緩解鄉村教育師資困境的一記重拳,那么“4+1智慧教育”則是中國平安為幫助整個鄉村教育升級而構建的組合拳。
2018年初,中國平安投入100億元,啟動助力國家扶貧戰略的“三村工程”:包括致力于產業扶貧的“村官工程”、醫療扶貧的“村醫工程”和教育扶貧的“村教工程”。而村教工程的全盤計劃,可以概括為“4+1智慧教育”——即村小升級、校長培訓、教師培訓、支教行動,以及打造線上智慧教學平臺“三村暉”。
從設備升級援建上的“硬支持”,到人員培訓、支教“輸血”的“軟支持”,再到線上智慧教學平臺“三村暉”的“云支持”,“4+1智慧教育”將以立體化的方式,著力緩解鄉村學校課改及素質教育困境、師資力量匱乏、學生素質提升起點低等種種問題,推進鄉村教育升級進步。
目前,全國200多所鄉村小學已經陸續在裝配及使用中國平安提供的相關設備、智慧教學平臺、智慧教育體系。幾年內,中國平安計劃援建1000所智慧小學、培訓10000名鄉村教師,并將“三村暉”逐步打造為全國最大的智慧支教平臺。
而中國平安“村教工程”的遠期目標,則是聚合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建立“鄉村中心校帶動村小為主、城市名校定向幫扶為輔”的村教生態,以“平安智慧小學”模式提升鄉村教育水平,為鄉村學校的困境找到出口。最終,讓鄉村孩子有一天也能享受到公平和個性化的教育,幫助教育同仁實現孔子“有教無類”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