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自媒體人高海豹的養成記
有什么事情能比每天漲一千粉絲還令人高興?那就是每天漲一萬粉絲。
9月14號下午2點多,距離創客學堂開場還有十幾分鐘的時候,高海豹走進如是書店。黑框眼鏡,黑體恤,黑褲子,人也有點黑……他坐在聽眾席的角落和幾個青年創客聊了起來,時不時傳出笑聲,絲毫不像主講嘉賓,也不像老板。
高海豹講課
但他的確是個老板,2015年11月創立了名為“喜大普奔”的公司,公司名稱就像他這個人一樣,很隨意,還有些歡樂,喜大普奔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喜大普奔)立足于青島本地,致力于打造集內容傳播、消費推薦、電商營銷于一體的網絡平臺。同時,他還是海創鏈——海爾孵化的小微企業的合伙人。
不過,于高海豹而言更貼切的頭銜應該是自媒體人,他創立了自媒體大號“知青島”、“深度西海岸”、“青島吃貨幫”、“青島生活館”,形成了自己的自媒體矩陣,還有百萬粉絲的社群做為依托。
當然,在萬事皆順,“喜大普奔”之前,高海豹還有些別的故事。
工作是最“苦”的
高海豹是中國海洋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畢業生,一畢業就馬不停蹄的去了一家互聯網公司做技術,但是他并沒有那么“安分”,“既然覺得無聊,為什么不走出辦公室試試銷售,出去跑一跑。”只不過,理想與現實的天差地別也只有經歷了才能明白。做銷售的那半年,高海豹現在回想起來也有些莫名,他用“想不開”來形容那個時候內向的自己,也用了“最苦的時候”形容那段工作經歷,不是睡地下室,也不是沒錢吃飯,而是努力很久但是并沒有成效。這點兒對“成就感”的執著,也影響著他之后對工作和創業的選擇。
2013年9月,高海豹結束了半年的銷售生涯,來到青島日報的子公司掌控傳媒,進入了新媒體行業,他大概天生就是吃“互聯網”這碗飯的人,最終還是坐進了曾經想逃離的辦公室,坐在了電腦前。
“其實做新媒體的大部分是兩類人,一類是做新聞的,另一類是做互聯網的,像我這樣。”在媒體紛紛尋求轉型的時期,掌控傳媒不止更新自家的內容,還承接了對外新媒體模式輸出的任務,高海豹就是完成這個任務的成員之一。“那個時候講課很心虛,”高海豹說,“我還沒有自己真正實踐,很多案例和方案是同事實踐的結果。”
是心虛不是虛心,沒有實踐就沒有底氣。為了更好的工作,也讓自己更敢講,高海豹決定自己試水,深淺如何只有實踐了才知道。第一次嘗試,他把目光放在了互聯網——自己最熟悉的領域,幾場活動就把粉絲數做到了十萬。這個微信公眾號如果繼續做下去會有無數種可能,遺憾的是,因為沒有相匹配的資源讓賬號盈利,再加上后續的內容運營沒有良好的把控,高海豹錯過了這個時機。他反思了自己初次運營失利的原因,汲取教訓,重新衡量了自己能把控的最大限度的資源和優勢,再度下水,他沒有錯過“知青島”——他的第二次嘗試。
“雖然情感號一直很火,但是我性格不合適,資源也不匹配,所以經過考慮,決定把目標放在生活的范疇內。”高海豹笑了,說,“而且我去做情感號那不就是誤人子弟嘛。”知青島旨在為生活在青島的民眾指南,在這里可以看到一切和青島相關的資訊,無論是天氣、美食、美景,還是商場折扣、交通路線、房價更迭,簡直就像是一個青島本地的百寶囊。
創業的甘之如飴
知青島2014年8月份誕生的時候,高海豹依然在掌控傳媒工作。初心不改,還是實踐,但高海豹明白,自己還藏了一份的大展宏圖的心思。他直言自己哪怕是上大學的時候,做一些“小事情”也會抱有非常美好的希冀,但往往事與愿違,那個對的時刻一直沒有到來。大學期間做過的論壇還是網站,都隨著高海豹的畢業而終止,大學生的社會閱歷匱乏和實踐經歷缺失都是創業道路上的硬傷。
但這次不同,高海豹沒有放棄知青島。哪怕沒有多少粉絲、沒有帶來任何收益;哪怕他辭職后加入的創業團隊與新媒體不甚相關;哪怕創業團隊的項目天使輪融資成功,知青島都一直“活著”。
在掌控傳媒工作一年半后,高海豹又辭職了。他的這份不安定,其實也是側面反映了只有創業才能滿足他的成就感。辭職后的他加入了青島菜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菜鳥智能)——一個剛剛成立3個月的創業公司,開始了步入社會以后對“創業”的首次學習。
2015年7月7日,菜鳥智能悄然在京東眾籌上推出了一款產品,名為鳥蛋——中國首款自行車智能配件。登陸短短23分鐘后,10000只鳥蛋被搶購一空,創造了京東最快籌空紀錄。最終,鳥蛋以56萬的籌資金額圓滿收尾。而在這次眾籌的兩個月前,鳥蛋已經成功完成了天使輪融資,智能、互聯網、騎行,無論哪點都是投資人關注的焦點。但是從天使輪融資成功到A輪融資失敗,半年時間,資金緊張、市場行情變差、研發方向出現分歧……與項目相關的一切都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個項目包括軟件開發、硬件研發、軟硬件通信、整合供應鏈等等環節,鳥蛋看上去小巧,似乎做起來很簡單,但其實非常復雜。”高海豹雖然不避諱談失敗,但還是尷尬地笑了笑,才繼續說,“后來,我們就失敗了……”
高海豹一直是一個比較保守的人,在進入創業團隊之前,他就已經做了設想:我失敗了怎么辦?所以一開始,他就為自己設想了后路,而知青島就是那條后路,“我要確保自己能活下去。”高海豹決定全職運營知青島,也因為有了知青島,才有喜大普奔公司,以及后來的自媒體矩陣。
2015年對高海豹而言與眾不同,這一年,他經歷了創業失敗和再創業,壓力巨大可想而知。不過于新媒體而言,高海豹似乎趕上了所謂的“好時代”,微信公眾號在2015年還處在紅利期,各大自媒體都像雨后春筍一樣冒了出來,在當時的環境下,漲粉和變現看上去好像容易很多,但他并不認同:“時代永遠在迭代,其實無論什么時代都是有機會的,重要的是能抓住機會。”
喜大普奔剛剛注冊的前三個月,“焦慮”是當時的高海豹心理狀態的完美概括。做自媒體,沒有粉絲,就意味著沒有流量,沒有流量就意味著沒有收益,所以三個月來,高海豹很閑,但他不能讓自己這么閑下去。很多時候,他就主動去找人聊天,并且把有可能給予自己幫助或達成合作的朋友在微信里加了星標,聊著聊著,就把第一個機會聊來了,這也是知青島的第一次漲粉高潮。
一個在教育局的朋友正好在做一場英語情景劇的比賽,高海豹和這位朋友聯系的時候,他正在發愁如何推廣。“這個領域我熟啊。”于是,高海豹就興致勃勃地幫對方出謀劃策,他把每個作品都做成一個網頁,進行推廣和宣傳,“但是其實我‘雞賊’了一下,把鏈接放在知青島上,搞了一個PK機制,讓大家投票參與。所以從活動發起到結束,短時間內,知青島漲了十幾萬的粉絲。”
現如今,知青島已經達到了30萬的量級,漲粉也不如最初那樣容易,微信已然到了深耕細作的時代,單一的模式已經無法再繼續吸引粉絲關注,“既然水會流失,就要不斷的續水來保證容器里的水分,保持獨特性也很重要,哪怕調性相符,你也要琢磨出自己的獨特性。”
高海豹
高海豹心目中醞釀很久的自媒體矩陣,伴隨著知青島逐漸的穩定,越來越清晰的顯現,“美食”就是他自媒體矩陣打響的第一槍。去年年初,青島如是書店的如是小劇場里,聚集了百余人,都是奔著“互聯網+ 餐飲高峰論壇”而來,這是高海豹為了預熱自媒體矩陣干的一件大事。從策劃、預熱到挑選場地、聯系嘉賓,三四個人僅用了一周的時間。最后活動擁有十余位嘉賓坐鎮,三百余人到場參與,更是輻射了幾十萬粉絲,這場活動也是高海豹心目中“最驕傲”的一次體驗?;ヂ摼W+ 餐飲高峰論壇的“小有成就”,讓高海豹更加堅定創立自己自媒體矩陣的想法,“深度西海岸”、“青島吃貨幫”、“青島生活館”也陸續的誕生。
不過,高海豹的“不安分”總是顯而易見,他的保守也不經意的體現出來,這兩點看似矛盾,卻在他身上融合起來。他把新媒體的創業當作養家糊口的工作和責任,而他更不想錯失的,是大環境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當然,在新媒體有足夠的運轉條件以及不影響生活的情況下,剩余的資金,他都給了海創鏈。
未來的獨角獸
“未來的獨角獸”,這是高海豹對區塊鏈這個領域的評價,也是他對海創鏈的評價。
青島在2014年出現了第一批互聯網學習型社群,熱衷于互聯網的人每周六相聚在一起,分享、探討更多互聯網的運作和商機,高海豹和張弢就結識于此。那個時候,高海豹還在掌控傳媒,張弢還在海創匯。那個時期,關于區塊鏈的質疑和爭論似乎永無休止,歐美踐行“區塊鏈機制”的公司大量倒閉,區塊鏈的未來一片迷霧。
直到今天,即使區塊鏈還處在概念性的階段,需要大量技術、資金的投入,但是已經開始在商界掀起熱浪。而高海豹和張弢也從未停止過討論,另外拉了兩個人入伙,四個人涉及的領域相互補充,有做技術,有做管理,有做宣傳,合作關系就此達成,一拍即合,今年8月,海創鏈正式創立。
“區塊鏈現在處于技術落地的階段,過去互聯網解決的是信息傳輸的問題,如今區塊鏈解決信息可信的問題。”高海豹說,“盡管區塊鏈現在還比較‘小眾’,還存在著質疑,但是區塊鏈技術一定會被廣泛應用,深遠的影響大小企業的命脈。因為它是一個不可逆的大趨勢,所以我們要抓住時代給予的機會。其實一個人究竟能做出什么成績,和他自己本身的努力相關,同時也和自己所在的行業息息相關,很多時候,一個人的前景如何,是行業帶給你的。”
高海豹熱愛工作,他的想法總是沒有節制的冒出來,想到了就去做了,除了“活著”,他沒有別的顧慮。從他“喜大普奔”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來,他時不時的會有些“皮”,但他形容自己是一個相對悲觀的人,盡管這在工作中并沒有體現。他樂呵呵的做新媒體,美滋滋的搞區塊鏈,他說工作其實就是生活,所以要享受工作,就是享受生活。“我最理想的生活狀態就是聊聊天、喝喝茶、吹吹牛,公司可以自行運轉,只不過我現在沒有實現,但是有生之年一定會實現。”
創業者寄語
1. 創業要在風險相對可控的情況下進行。
2. 不要觀望,去做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