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里我最愛的一道菜還是魚香茄子” 英國作家扶霞·鄧洛普的中餐之旅

寫作《魚翅與花椒》時,扶霞已經在中國各地探訪美食14年,有了一絲倦怠和自責:“我總是在想念某些人、某些事。我已經吃飽了,只想回家。我不想一輩子總在吃兔頭和海參。我想在自家的花園里種種菜,做點酥餅和牛肉腰子餅這種傳統的英國食物?!?/blockquote>

責任編輯:宋宇 邢人儼

扶霞在四川烹飪高等??茖W校學廚。為了撰寫自己的菜譜,扶霞在中國各個城市里走街串巷,甚至去偏僻的地方向當地人請教。她從街頭吃到廳堂,從小吃吃到豪宴,也從尋訪美食的留學生變成美食界要角。(上海譯文出版社供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10月18日《南方周末》)

老街上,兩只方板凳拼成一張簡易餐桌,一位阿姨坐在家門口的小藤椅上,面帶笑意,舉箸仰頭回應詢問。英國姑娘扶霞·鄧洛普饒有興致地抱肘、俯身,微笑探詢。一只小狗立坐在桌后,見證主人和路人的交流。這個瞬間被拍攝下來,成為《魚翅與花椒》的封面。此書英文版出版于2008年,獲得過英國美食作家協會“凱特·懷特曼美食旅行大獎”和國際烹飪專業協會“簡·格里格森大獎”。2018年7月,該書中文版由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

寫作《魚翅與花椒》時,扶霞已經在中國各地探訪美食14年,有了一絲倦怠和自責:“我總是在想念某些人、某些事。我已經吃飽了,只想回家。我不想一輩子總在吃兔頭和海參。我想在自家的花園里種種菜,做點酥餅和牛肉腰子餅這種傳統的英國食物。”

1994年,扶霞獲得英國文化教育協會的獎學金,到四川大學研究成都地區的少數民族。申請項目時,扶霞想的其實是魚香茄子和火爆腰花。她在一個國際化的廚房里長大,母親于牛津大學教外國留學生英語,學生想借食物一慰鄉愁時,就到扶霞家廚房大顯身手。這鍛煉出一只開放的胃:到陌生的地方吃陌生食物不怵,即便怵也照吃,全當練膽。

初到成都語言不過關,生活隔膜,扶霞厭倦了中文課本上無論如何都背不下來的三國人名、古代兵器和樂器名,她覺得通過食物才能和本地人交流。與學校一墻之隔的菜市場,終日人歡馬叫、蔬菜鮮亮,魚兒在塑料袋里擺尾掙扎,禽類撲閃翅膀;學校辦公樓后面小攤上賣的軍屯鍋盔一大早就飄出天堂般的香味。

成都的閑適和慵懶融化了扶霞的硬殼,仿佛融化了一塊發硬的黃油。她想起自己11歲時的愿望:做一名廚師。這個愿望因她有份研究工作,為英媒撰寫關于中國的嚴肅報道而壓抑。研究項目還沒結束,扶霞就到四川烹飪高等??茖W校上起私教課,后來念了正式的廚師培訓班。

在那里,扶霞掌握了川菜的基礎語法:用鹽、醋、糖、醬油、豆瓣醬、芝麻醬、辣椒、花椒、八角、桂皮們調配出豐富的味型;用一把手工菜刀切出“指甲片”“牛舌片”“骨牌片”“馬耳朵”“筷子條”“二粗絲”“鳳尾”“眉毛”“開花蔥”;在瞬息萬變之中觀察油溫,掌握火候。

扶霞撰寫菜譜,自己做了書中每一道菜。她向南方周末記者展示了手機里的一張照片:她做的四川小吃,有賴湯圓、鐘水餃等十來種,每樣放在小巧的器皿里,頗有禪意,仿佛潑辣大膽的川妹子變得沉靜起來。

走街串巷與小販攀談,鉆到飯館后廚學藝,也是扶霞的日常。那些慷慨地讓扶霞一窺川菜堂奧的廚師和飯館經理們,對這位金發姑娘充滿好奇。在樂山,一位豆腐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柯珂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