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理性、自利的嗎? 行為經濟學對主流經濟學的挑戰
新的經濟學必須建立在“理性”和“非理性”、“自利”和“非自利”的公理基礎上對人的行為作出統一解釋。
責任編輯:陳斌
2014年3月29日,中國河北保定,某樓盤的售樓處周末迎來了一個北京來的看房團,銷售公司的副總經理親自上陣給看房團的人講解樓盤的情況。
(本文首發于2018年10月18日《南方周末》)
現有的證據已經表明,人類的“非理性”和“非自利”行為與“理性”和“自利”行為一樣,都是通過漫長的自然選擇內化于我們心智中的稟賦,是我們人性中不可忽略的部分。不過,行為經濟學的挑戰還沒有上升到構建公理的層次,因此無法與主流經濟學的邏輯演繹系統在同一量級的平臺上進行有效對抗。
新的經濟學必須建立在“理性”和“非理性”、“自利”和“非自利”的公理基礎上對人的行為作出統一解釋。
行為經濟學在2017年理查德·塞勒獲獎前蟄伏了半個多世紀,其他新興理論挑戰主流還需假以時日,主流經濟學仍可度過一段靜好歲月。但這并不意味著沒有戰火和硝煙,那些反主流的經濟學家在努力積蓄力量,新的戰斗已經拉開帷幕。
整個20世紀,主流經濟學取得了輝煌勝利。逐步形成一個公理化的“理性經濟人假設”體系,并以此為起點推出個人的偏好序,進而建立起“顯示偏好”理論。根據“顯示偏好”可導出效用函數并計算最優效用,從而為經濟行為提供分析決策的依據。這就是現代經濟學的建構形式,其邏輯之嚴密堪與物理學媲美。
但人類思想史業已表明,任何科學理論在發展中都會被解釋力更強、解釋范圍更廣的理論體系超越,它是人類認知不斷深化的體現。過去100年,這種超越在物理學中出現了三次,即相對論對經典力學的超越,量子力學對相對論的超越,以及可能的弦論對量子力學的超越。而經濟學自1890年馬歇爾創立新古典理論以來,至今還沒有出現足以超越它的理論體系。不過,人們對新古典經濟學的挑戰從未停止。這種挑戰首先表現在行為經濟學對“理性經濟人假設”的質疑,尤其是它兩個極強的預設:第一,人的行為是“理性”的;第二,人的行為是“自利”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主流經濟學與行為經濟學所有對陣都是圍繞這兩個制高點展開的。
理性與非理性
與通常所謂的“理性”不同,經濟學使用“理性”一詞,僅指人的行為沒有違反“一致性公理”。比如,一個人要么認為A比B好,要么認為B比A好,要么A和B無差異;但不能一會認為A比B好,一會認為B比A好。還有,一個人如果認為A比B好,B比C好;那么他一定認為A比C好。這就是“完備性公理”和“傳遞性公理”。主流經濟學認為,一個遵守這些公理的人就是“理性人”。
法國經濟學家莫里斯·阿萊1953年讓人在兩種情境下進行決策,情境一有兩個選項:A.100%獲100萬法郎;B.10%獲500萬法郎,89%獲100萬法郎,1%一無所獲。情境二也有兩個選項:C.11%獲100萬法郎,89%一無所獲;D.10%獲500萬法郎,90%一無所獲。情境二其實是情境一的選項同時減去“89%獲100萬法郎”,因此A與“C+89萬法郎”,B與“D+89萬法郎”的期望收益完全相同。按“完備性公理”的要求,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