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新解
2017年北京故宮博物院,隆重舉辦宋徽宗時的青年畫家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卷》大展。
責任編輯:朱又可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殘損奔馬”,約作于1120 年,絹本手卷。
《清明上河圖》局部“運炭驢隊”。
(本文首發于2018年10月18日《南方周末》)
2017年北京故宮博物院,隆重舉辦宋徽宗時的青年畫家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卷》大展。此圖是北宋重要青綠山水真跡,報紙、雜志、電視大肆報道討論,轟動非常。卻無人注意此圖與《清明上河圖》的密切關系。
《千里江山圖卷》畫成于1113年,據卷尾蔡京題跋云:
政和三年閏四月八日賜。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跋文中的“畫學”,是一所新創不久的皇家藝術機構?;兆冢?082-1135)是北宋第八位皇帝,在位25年(1100-1126),也是歷代少有的藝術皇帝。他繼位后,為提升繪畫的文化水平,把創建了120年的皇家“翰林圖畫院”(984-1104)裁撤,讓畫家轉入匯集飽學之士的翰林院里,另創“畫學”,并納入科舉系統,以詩詞為試題,開科選取畫士。招生對象有士大夫背景的“士流”,也有民間畫匠組成的“雜流”,一旦考上入選,可授予“畫學正、藝學、祗候、待詔、供奉”等職位級別,未得職位者稱“畫學生”,借此鼓勵畫家要把畫技與學養,融匯成一體,提升畫藝、畫境。
由蔡京跋文可看出,皇帝對新畫成的《千里江山圖卷》全不重視,可以在閱畢后,隨手賜予臣下。蔡京得畫后,也不特別重視。因為就在這一年,他奉徽宗命,清點皇室藏畫,把當時流傳有緒的古代名品,編輯成百科全書式的《畫譜》。七年后(1120),史上有名的《宣和畫譜》書成,錄晉至宋畫家231人,畫6396軸;書中,王希孟的名字連提都沒提,不消說,《千里江山圖卷》也沒編入。
《千里江山圖卷》傳到南宋,無人題識。到了元朝,僅有僧侶書法家李溥光的一則寫于大德七年(1303)的題跋,對該卷畫技,大加贊揚,而未及其它。接下來,所有明朝大收藏家,都沒在《千里江山圖卷》上題字。此畫一直流傳到清代,連標題都沒有,清初大收藏家梁清標(1620-1691)收此畫入“蕉林書屋”時,才擬了《千里江山圖卷》的名目。此畫后歸乾隆內府,有弘歷(1711-1799)題詩一首。九百年來,此畫的遭遇,跟現在完全不一樣,長時間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是否徽宗對王希孟的藝術要求特別嚴格呢?我們細察畫史,結果也不盡然。因為六年后(1110),無法令他滿意的畫學,也一樣遭到裁撤的命運,畫家又全都被趕回了翰林圖畫院??梢娀兆诘睦L畫美學主張,是超越基礎寫實,講求意境,甚至造境,希望畫家能合“言外之意”與“畫外之意”于一圖。
后來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之所以能獲得他親筆題簽命名,還鈐上“雙龍小印”,定為“神品”,列入內府收藏,應該是完全符合了他的美學要求。不過,《清明上河圖》也沒收入《宣和畫譜》,可見此圖完成的時間,應在1120年《畫譜》成書這年或稍后,故不及收入。不過,全圖一出,當時的大收藏家向氏,就在他的《評論圖畫記》記載《清明上河圖》云:“入選神品,藏者宜寶之。”可見《清明上河圖》當時是大受矚目、名噪一時的。再過六年,北宋亡國,此圖跟皇帝一起,被金人擄去。如此一來,金朝御府的書畫監張著,才能在“大定丙午年”(1186),也就是該圖完成66年后,在畫卷后題下此跋:
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人也。幼讀書,游學于京師,后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于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按向氏《評論圖畫記》云:“《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選入神品,藏者宜寶之。”大定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柯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