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那么“成功”的創業故事,但這就是現狀......
不安分經管少年成長史——人數不夠就去參賽,穩中帶皮,皮而不瓜......
初次見到杜森是在第一期的創客夏令營。參加夏令營的五十余人中,杜森有點顯眼,他頭發微卷,帶著眼鏡,很活潑,很......壯實。
創客夏令營有和大咖們交流溝通的環節,無論是產業線工程師,還是創新創業導師,杜森永遠是第一個起身,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見解,這也許和他在校園辯論隊擔任辯手有關。這一趟為期3天的旅程,很難不注意到他。
杜森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校區學習經濟管理專業,現在的他剛剛結束大二的學習,他的創業在“老司機”眼里,也許有點普通,但他才剛剛開始,還在試錯,還在摸索。
經濟管理屬于專業大類,用杜森自己的話來說:“總覺得學的東西不精,停留于書本,我想更多地實踐,來證明自己大學的確是學到東西了,其實也是想讓‘實踐’教我一些書本沒有的知識?!?/p>
杜森不太“安分”,他不想禁錮在“普通大學生”的身份里,無論專業是否是經濟管理,“創業”似乎都是他自己選定的未來。
“大不了自己組隊”
初次接觸“創業”是在2017年九月的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那時候的杜森剛剛步入大二,在自己參賽之前,他其實是別人的組員,但是這一次的初體驗并不愉快,“最初沒有自己參賽,因為那時書本的知識對我而言是沒有足夠支撐力的,我想跟著別人先學習一下?!彼d致勃勃地參賽,卻因為團隊隊員和負責人的理念不一而導致隊伍解散,杜森什么也沒有學到,只是明白了“創業”并不容易,也不是說說而已,這一次的“下馬威”也讓他失去了創業方向。
但是“創業”已經是他心里埋下的種子,性格使然,杜森有一種“要么不做,開始了就要做到底”的倔強。所以低落了幾分鐘后,“大不了自己組隊”的想法躍然于胸。那做什么呢,當時的他,可以說只擁有激情和決心,但是不久之后,一位學姐給了他靈感……
偶然間,杜森在和一位文學系考研的學姐吃飯的時候,學姐談到考研背文學題的種種辛酸?!翱佳械臅r候背英語單詞可以直接用一些APP,但是如果想背文學相關的,比如古詩詞,文言文……就只能拿著書本,”杜森說,“所以我想,這個領域是可以深挖的。我就去找我的主創討論,也跟老師交流了一下,覺得可以做出來一款國學文化推廣的APP,弘揚傳統文化,而且還適用于多個年齡層次?!?/p>
杜森的執行力在這時候體現出來,想到就去做,沒有那么多猶猶豫豫,他認為自己可以出錯,因為“我覺得自己還小”,杜森甚至不用“年輕”來形容自己——他認為自己是稚嫩的。在他身上,看不到太多的“商業”的氣息,他保留著當下大學生身上應有的活潑和激情,他一直是樂觀的,包括后來項目出現種種問題,他的消沉也就是短短幾分鐘,他努力培養自己專注解決問題的態度,而不是懼怕問題的心理。
“國學文化APP”的項目就在杜森兩個人的隊伍下開始籌備了。沒錯,只有兩個人,連比賽的標準人數都沒達到,顯然,還在大二的杜森并沒有獲得足夠的信任。
大家都希望拿獎,當然,杜森也不例外,但是他更看重的是自己的想法、項目和參賽的過程。盡管沒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杜森的項目,但還是有朋友同意了杜森使用他們的名字——用來“充數”,以達到最低參賽人數,好讓“國學文化APP”的項目順利參賽。
“我有找別的同學加入,但因為我們對比賽來講都是新人,所以他們更多的是希望和高年級的、有經驗和項目的學長合作,有的同學將精力更多的付諸于學習而不是比賽,所以我的團隊就只有兩個人,”杜森笑了笑,說,“我認為,沒有那么優異漂亮的學習成績不代表大學就虛度光陰了,實踐過程中,我依然可以學到很多,‘書本上的知識很重要’這個想法其實也是我在實踐中明白的。對于理論知識態度上的轉變,我的實踐經歷起到很大的作用?!?/p>
創業讓杜森明白了理論知識并不像大家說的那樣——大學學的東西在社會上一點用都沒有。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習包括:財會、工商管理、國際貿易、信息管理四個大方向,項目計劃書成型的過程中,杜森明顯感覺到專業知識帶給他的一些“好處”和便利,計劃書怎么寫,流程是什么等都是專業知識帶來的利好思維。
十一國慶七天的假期,杜森憋了七天,從無到有,憋出了一份計劃書,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還有心血,但是現在的杜森看曾經的計劃書,還是用了“草稿”兩個字來形容,“第一份計劃書,其實很爛,層次不夠。公司籌建、市場營銷等都非常不足,我們也沒有詳盡的客戶畫像,用的軟件也非常的低級,”他輕笑出聲,“盡管寫的真的很幼稚,我當時還是有看孩子的那份自豪感?!?/p>
計劃書之后就是底層代碼的開發,沒有實體產品和成果,所以當杜森把計劃書拿給老師時,再次碰了壁。作為經濟管理的學生,他并不知道如何開發代碼,怎么編寫程序,“我做不到,老師說沒有產品項目就不能繼續,所以當時我很絕望,甚至跟主創說可能拿不到獎了,”他說,“但是其實我們學校工程技術類的項目很多,文化創意類的很少,所以老師還是給了我一些精神支撐,我就去線上發布了消息,說要找技術人員,朋友之間互相幫我打聽,很快,技術人員就找到了我,我們的團隊變成了三個人?!?/p>
杜森從“光桿司令”到逐漸招兵買馬成為團隊的負責人,“國學文化APP”從一瞬間的靈感迸發到逐漸擁有完整的商業計劃書,這個過程,都讓這個對大學而言都是新面貌的“孩子”感到了新奇和欣喜。盡管整個項目都很匆忙,盡管技術人員是在決賽前才找到,“國學文化APP”依舊獲得了山東省銀獎的榮譽,也是對杜森和他年輕團隊的一個小小的肯定。
現在,項目已經停止運作,在比賽中,杜森發現了項目運行的諸多問題,既然不樂觀,那就停下來,做好調整再出發?!笆∈遣豢杀苊獾?,如果不失敗的話,就不會發現問題,社會上創業的失敗率都會很高,更何況大學生群體,失敗率會更高。所以我面對失敗,會很坦然的接受,去學習。我們這個項目最大的問題是內容填充,需要大量人力,還有技術,都是跨不過的難題,”杜森說,“我會在九月份參加一個山東省創新成果轉化會,會議之后,我會決定這個項目的具體方向?!?/p>
并駕齊驅的一個公司
杜森在運作“國學文化APP”的同時,還開了一個公司:威海拉格朗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這次的創業靈感來源于生活,大學校園周邊水果貴、宿舍和服務區距離遠等都是杜森周邊的同學常常吐槽的現實問題,2017年12月份,在大學校園內很有市場的“平安果”也在瘋賣,杜森的幾個學弟也在這群隊伍中,于是杜森就找他們合計“賣水果”的問題。
大概是因為這個項目相對容易,杜森的幾位學弟也是熱衷于實踐的大學生,所以這一次的組隊,相較于“國學文化APP”容易了不少。
幾個人最初申請的是個人微信公眾號,用微信公眾號的平臺來達到線上訂購的目的,不需要成立公司,也不需要細化的去想究竟采用什么方式運作——有人訂水果,送過去就是了。但隨著客戶增多,個人微信公眾號不能交易過多的資金,配送也成為了問題,幾個人焦頭爛額了一陣,決定用商業公眾號,翻閱資料,查看案例,定下了O2O鮮果配送的方式,探索校園最后一百米的電商模式。今年四月份威海拉格朗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注冊成功。
“我們沒有在學校開一個水果店,我們想做成一個平臺的形式,不止容納校園,或者不止我們一個學校,還可以擴展出更多的客戶,”杜森說,“不過目前還是專注于我們本校和周邊小區?!?/p>
拉格朗公司最初并沒有巨大的資金支持,基本資金只有5000塊錢,沒有政府投入,沒有父母資助。因為杜森從大學開始,就在網絡上做家教到現在,這位年輕的高中數學家教一上大學就實現了資金獨立,生活費自己掙,他甚至可以負擔自己的部分學費,所以做家教的“工資”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他的創業夢。
當然,像大部分的學生一樣,父母會常常問他“還有錢嗎?”杜森的回答也總是肯定的。從小,他就不太受到管束,任何事自己拿主意,這也是他熱衷于挑戰的重要原因,“我很多事情可以自己決定,而且創業的錢也是自己掙的,花起來比較得心應手,對我而言,不管做什么,只要是正面的,我都不會有太多的束縛?!?/p>
杜森在校內申辦了場地,今年五月已經開業。杜森和合伙人一開始就與各校內組織達成合作,舉辦校內服裝節贊助抽獎、支教組織義賣、運動會統一訂購西瓜等推廣活動,第一個月就實現了盈利。杜森提到,九月的新生季,他們還準備了一系列的推廣宣傳方式,以擴大用戶基數,逐步解決目前發展的問題。
“我覺得我格局還不足”
前兩天杜森在上海,參加完創客夏令營之后,他馬不停蹄的去上海參觀一些比較成功的初創企業,“把自己的經歷拿去對比現在現有的企業,就會發現很多不同。即便有很大的差異,我也不會急于求成,急于可耐,我認為創業路上,不論成功失敗都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也是必經之路,”杜森說,“我覺得創業要學到的更多是對于大環境的把控,隨著時代或者說技術的變遷,自身要有一個變革。在變革中總結自己的經驗教訓,提升自己的個人能力,也許我們在將來的某個時刻,就可以應對環境的變化?!?/p>
在這兩次創業實踐中,杜森也明白了理論知識的重要性,實踐與理論相輔相成。所以杜森在考研與實踐中選擇了考研,“我覺得本科的知識,與當今時下的要求是不符合的,對于管理,需要的更多的是戰略思維,個人思想,那么本科畢業的話,我覺得格局、眼光不足。除此之外,去實踐,尤其是涉足互聯網行業,也需要大量的知識儲備。在我看來,我還需要專注于某個領域的深化,進一步提升自己。其實無論實踐還是深造都是學習,更新知識,因為這是在互聯網信息時代下,一個知識更新技術革新的速度帶來的必然結果?!?/p>
創業者寄語
人生的榮光無關成就,而在于屢仆屢起間,你要保有希望,你將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