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 浮城說夢 | 佳作重讀
2018年10月,西西獲得第六屆紐曼華語文學獎(詩歌獎)。她是紐曼華語文學獎的第三位女性獲獎者,也是第一位來自香港的獲獎者。她總能以赤子的真心,巧妙地四兩撥千斤,若非梳理她的履歷,我們不會注意到,這位字里行間一派諧趣的寫作者1938年出生,已經八十高齡。
“因為我有乳癌,只要復發,就會死掉。我倒不害怕,但我還想寫作,還想做布娃娃。命運這種東西很奇怪,你說它沒有,好像又有。世界上我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人太渺小,世界太復雜”
西西在九龍城碼頭 圖 / 本刊記者 大食
西西 香港作家,原名張彥,1938年生于上海,1950年隨父母定居香港。當過小學教員,后專事寫作,著有《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我城》、《哀悼乳房》、《縫熊志》等。2011年香港書展年度作家。“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紀錄片拍攝的第一位香港作家。
2018年10月,西西獲得第六屆紐曼華語文學獎(詩歌獎)。她是紐曼華語文學獎的第三位女性獲獎者,也是第一位來自香港的獲獎者。她總能以赤子的真心,巧妙地四兩撥千斤,若非梳理她的履歷,我們不會注意到,這位字里行間一派諧趣的寫作者1938年出生,已經八十高齡。
“因為我有乳癌,只要復發,就會死掉。我倒不害怕,但我還想寫作,還想做布娃娃。命運這種東西很奇怪,你說它沒有,好像又有。世界上我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人太渺小,世界太復雜”
西西 跳房子的人
文 / 一把青
剛剛過去的第六屆紐曼華語文學獎,花落香港女作家、詩人西西。
“西西或諧或莊的詩歌,道出了香港這個城市及其居民的品格。她的詩歌也證明了一個城市的故事不必是宏大的敘述,而可以是表面瑣碎的絮語、寓言或者童話。西西的詩歌陰柔,纖細,機智,敏銳,動人心弦,無可辯駁地宣示著香港詩歌的存在感”,提名詞這樣形容西西,回想起來,她從1974年起連載小說《我城》,講述一個“關于我的香港故事”,“我城”這兩個字,也作為討論身份認同問題時香港的主體性印記,一直沿用至今。
可是,提出了這般重要的文化標簽的西西,卻絲毫沒有都市的世故,更從來不是沉重的。
在西西之前,本名張彥、當小學教員的她,其實用過許多筆名,像是小明、阿蟲、南南、小紅花、晴兒等,都帶有鮮明的個人風格,而之所以鐘情西西,她曾解釋,“西”像是一個穿著裙子的女孩,兩腳站在一個四方格子里玩跳房子,“西西”就是從一個格子跳到第二個格子。跳房子,是西西小時候喜歡玩的游戲,寫作大半生,對她來說,也是這樣熱鬧而寂寞的游戲。
例如她的詩作《讀書人》,“聽王教授說/有位讀書人/上樓梯/把欄干上酣睡的貓/一腳踢到樓下去,我看見/一幅草地/兩道彩虹/三只黃蝴蝶/四棵蘋果樹/五只畫眉鳥/從樹上掉下來”;再例如《答問》,“如果你問我這里的冬天會不會下雪/我說,我實在是很喜歡吃雪糕的/你問我會選擇什么內容的雪糕/我說,既然有一種叫花生,我喜歡花生”,
全篇采用后現代主義拼貼式敘述,語言似音符般輕盈俏麗,她是拉丁美洲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信徒,在書中援引馬爾克斯的話——“這個世界太新,很多事物還沒有名字,必須用手去指”,而西西用她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