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大病求助服務自律公約施行
我國個人大病求助互聯網服務平臺——愛心籌、輕松籌和水滴籌今天聯合發布《個人大病求助互聯網服務平臺自律倡議書》(以下簡稱“倡議書”)和《個人大病求助互聯網服務平臺自律公約》(以下簡稱“自律公約”),旨在進一步加強平臺自律管理、提升風險防范水平、健全社會監督機制以及促進大病救助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誠信氛圍。
近年來,隨著我國深化醫療改革、健康中國建設的積極推進,我國國民健康水平和健康意識有了顯著提升。由于地緣遼闊、人口眾多,一些偏遠、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貧困家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家庭成員突發重大疾病、需要支付較大醫療費用時,整個家庭深陷困境。
在這種背景下,個人大病求助互聯網服務平臺(以下簡稱“平臺”)應運而生。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及移動支付手段的成熟,原本僅存在于線下的小范圍互助行為通過社交網絡廣泛傳播,從信息發布、擴散到款項籌集的各個環節都更加便捷高效,從而使更多患病家庭得到及時救助、度過難關。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逾百萬大病家庭通過個人大病求助互聯網服務平臺發布了求助信息,獲得了超過2億愛心人士的響應。
隨著平臺求助用戶規模擴大,加之平臺審核甄別人力有限、求助人家庭財產狀況缺乏有效的核實手段等制約因素,個人大病網絡求助偶有魚目混雜現象,透支了公眾愛心和信任。
為了進一步促進平臺的健康有序發展,真正幫助確有需要的大病患者,提升公眾信任度及全民參與意識,由愛心籌、輕松籌和水滴籌組成的專項小組先后在成都、廣州、濟南和北京進行了調研,舉辦了多場個人大病求助互聯網服務平臺自律座談會,與當地慈善組織、醫療機構、醫護人員、社區工作者、志愿者、媒體記者、律師、受助人、贈與人等120余名代表進行了深入交流。除了實地座談,專項小組通過網上向全國各地的慈善組織、專家學者、媒體記者等社會各界人士征求了意見。歷經3個月的反復研討和條款修訂,形成了倡議書和自律公約。
倡議書共有9條,自律公約共有34條,主體內容如下:
倡導與公募慈善組織對接。平臺應在頁面顯著位置做好風險提示,明確告知公眾個人大病求助不屬于慈善募捐信息,真實性由發起人等相關人員承擔。平臺宜闡明政府有關救助政策及救濟渠道,有序引導求助個人與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對接。
加強求助信息前置審核。平臺應加大資源投入,健全審核機制。求助發起人須按規定提交相應材料,經平臺審核通過后,項目方可上線和生成籌款鏈接。原則上單次求助金額不得超過人民幣50萬元。求助人對個人及家庭經濟狀況要真實、全面、客觀地進行說明(主要是工資收入、房產、車輛、金融資產、醫療保險等信息)。
搭建求助信息公示系統。平臺應與相關政府部門、醫療機構、社交網絡企業、社會組織等各方主體形成合力,推動建立“個人大病求助信息”公示系統,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將個人大病求助信息面向社會公眾進行公示,確保求助人和贈與人之間的信息對稱,以透明建誠信,以公示促真實。
抵制造謠炒作惡意行為。平臺應堅決抵制通過造謠、炒作、制造“悲情戲”、踐踏求助人尊嚴等違背法律制度、公序良俗的手段,蓄意制造輿論“熱點”,傳播個人大病求助信息的行為。
建立失信籌款人黑名單。平臺應對涉及編造或夸大求助信息、隱瞞個人財產信息、制造假病歷、不當挪用醫療款等行為的惡意籌款人,以黑名單形式進行公示。對進入“失信籌款人”黑名單的,各平臺不再為其提供服務,并視情上報相關政府部門以及征信機構。
三家平臺負責人表示,號召更多平臺加入自律公約,共同規范個人大病求助行為,加強平臺自律管理,促進行業良性發展。
為便于后續平臺加入和社會各界監督,首批發起自律的三家平臺委托北京新民社會組織能力建設促進中心獨立組建日常工作團隊,并著手邀請相關專家組建獨立的專家評議委員會。
自律公約的施行,對于規范引導個人大病求助行業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一個互信互助、健康向上的個人大病求助環境的營造,必將贏得億萬愛心人士的信任和支持。只有全社會共同參與,才能盡快實現“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目標,助力精準扶貧,推動“健康中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