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迪精英——霍靈生:“三好”先生的“四環”情緣
九月初的呼和浩特最低氣溫已經不到十度,秋意濃郁。早上六點,夜晚的黑暗還未完全褪去,城市仍在睡夢中,此時的霍靈生已經穿上POLO衫,帶上鴨舌帽,來到高爾夫球練習場開始他的鍛煉。抓緊上班前的一點時間做些運動已經成為霍靈生的習慣。
這個習慣與他軍人的出身分不開,曾在最嚴苛的東方“西點軍校”當兵,接受過最殘酷考驗,煉成了霍靈生如今堅定豁達的態度。從轉業從商到進入汽車行業,成立了內蒙古第一家奧迪4S店,這個過程中即使遇到再多困難和不確定,放棄的念頭也不曾在他腦中出現。“好品牌、好時代、好好干”這三好是他對自己過去的總結,他說:“遇到奧迪這個好品牌是幸福的。改革開放40年,我做了30年,趕上了一個好時代是幸福的,還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干呢?”
從東方“西點”到與奧迪結緣
石家莊陸軍學院被稱為東方“西點”,霍靈生的軍隊生涯也是從這里開始。之所以能夠稱為東方“西點”,是因為這里的標準近乎苛刻,逼近極限。以武裝五公里越野為例,大綱標準為26分鐘合格,而在這里,及格線被提高至23分鐘合格,不僅如此,幾乎所有訓練科目,“院標”都高出大綱一截。據霍靈生回憶,當時他還是個胖子,這些標準在他的身上只會更加嚴苛和痛苦。
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夜晚爬摩天嶺,急行軍80里的任務。“在凌晨一點,兩個人配合著挖一個一米五的深坑,然后緊急集合,背上手榴彈沖鋒槍等48件東西急行軍80里。”
想象一下,一口氣走80公里對于很多人來說就已經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果再加上48件裝備的重量以及急行軍要求的速度,大多數人聽到這個挑戰,或許沒開始就已經放棄了。最難克服的還有生理極限,由于身上沒有帶任何糧食和水,最后累到、渴到無法忍受,“走在田間,看到農民澆地的水,也顧不上是否干凈,就直接喝下。”霍靈生說。
經歷了常人所不曾經歷的,才會有不同的生活。正式在這種磨礪下,創業初期,頻繁往返于包頭和呼市,餐飲業與汽車銷售兩部分事業兼顧,對于霍靈生而言,都不算什么。在他看來,這些忙碌的時光都是幸運的。也正是在軍校磨練出的韌勁使得霍靈生并不輕言放棄,看準方向后不管道路如何曲折,仍然堅定地走下去,才成就了霍靈生如今的產業。
霍靈生坦言:“從石家莊陸軍學院畢業后,確實度過了一段非常舒適的時光。”1984年畢業之后他就成為軍隊參謀,視察工作是他日常所做的主要內容。而后又調到公安廳和內蒙老干部局,過上了行政機關朝九晚五的規律生活。舒適區待了六年并沒有讓霍靈生感到滿足,總想做點兒事情的想法一直在他腦中盤桓不去,“不安分”的基因促使他逃離了悠閑的生活開始從商。
1993年,霍靈生開了自己的飯店,正式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但如何從餐飲業想到做汽車銷售行業的?“還是因為不安分,而且當時還很年輕,喜歡車。”霍靈生笑著說。
正巧趕上奧迪在內蒙古招聘經銷商,最初報了15家,但一聽到當時要投資3000多萬,就嚇退了10家,包括霍靈生在內只剩5家。3000萬在現在都不是一個小數目,而況實在十多年將近二十年前。“當時內蒙古能拿出3000萬的人沒有,我也沒有。”霍靈生坦言,“到最后很多人甚至連接待都不敢。”最終,憑借多年從商的經驗和經營理念幫助霍靈生拿下了內蒙古第一家奧迪4S店,開始了與奧迪至今未斷的緣分。
投資當然是有風險存在的,現在看來,十多年前就開始做奧迪品牌是一個多么不可多得的機會,但在2002年底,千萬元投資砸下去的結果是不能確定的。有朋友對霍靈生說:“老霍為了搞奧迪把老本都賣了。”也正是因為對未來的不確定,在4S店建成后不久,有兩位合伙人就“巧妙”地撤出了,當然現在這兩位合伙人應該會悔不當初。
創業的過程一直很順遂,這是不太現實的。在與奧迪共同成長的十六年,抓住了機會的霍靈生與奧迪一起快速發展,一車難求、加價購買的火爆場景是當時奧迪的總會遇到各種問題,但霍靈生說:“奧迪是一個很負責任的品牌,遇到什么問題從來不回避,對經銷商也很好。”“伴隨奧迪成長的這些年是幸福的”,霍靈生如是說:“如果沒有當初不計后果的堅持,便不會有這來之不易的第一桶金。”
再次摸著石頭過河
如果說創業是摸著石頭過河,那么從內蒙古第一家奧迪4S店到如今擁有多家子公司的奧捷集團,霍靈生已經成功趟過了這第一條河。此時停下或者滿足于現狀是最簡單的一件事,以過去積攢的基礎,想要過的舒服很容易,顯然這不是“不安分”的霍靈生會選擇的。同時,還有一份責任在他的心中,手下有這么多員工,如果不帶領他們繼續前行,他們未來生活將會如何發展?所以,霍靈生選擇繼續向前,不同于第一次創業時的一往無前,這一次他經歷了迷茫。
有這種感覺是在近幾年,這不是來自品牌本身,而是來自汽車行業新的業態、互聯網的沖擊和國際形勢風云變幻。“最迷茫的時候應該是在2015年和2016年。那時,中國汽車行業被自動駕駛和新能源等沖擊,突然這種信息鋪天蓋地來的時候,感覺汽車行業特別大的困難來了。”迷茫期突然襲來,對于霍靈生來說無異于再次摸著石頭過河。
有時候,即使你躲著“河”走,但這條“河”終究在你面前,不想被它淹沒只能試著趟過去,就像現在互聯網對于傳統汽車制造業的沖擊。以現在最火的概念——共享為例,霍靈生說:“未來有一種情況可能會很普遍:你將車從家開到公司樓下,別人可以從你公司樓下將車開走,到別的地方。很有可能到時候連私家車都沒有,那時要汽車銷售做什么?”經歷轉型迷茫后的霍靈生找到了新的方向。
他說:“我已經與一家上海的互聯網公司研發了一年多的汽車企業家互聯網,之前我們用的CRM系統河運作系統都是廠家研發的,廠家的研發是站在廠家的角度,經營系統也好,管理系統也好都是從廠家這個點出發?,F在我們做的汽車企業家互聯網是站在經銷商、客戶以及激發員工的角度,研究一套屬于我們自己的管理系統?,F在這個系統里的財務板塊、備件板塊、汽車采購、售后服務以及互聯網幾個板塊都已經上線。”
依托這個系統,霍靈生與時俱進,設想的是互聯網與汽車銷售、售后服務相結合的商業模式。不要看霍靈生已經56歲,仍然在不斷學習,不斷接觸新事物,喜歡從年輕人身上汲取新的信息,與他合作共同開發這套汽車企業家互聯網系統的就是不折不扣的八零后。
不斷學習,順勢而變也體現其他領域。較比霍靈生進入汽車行業不久后遇到的一車難求、加價購車的情況,現在可以算得上十分艱難,競品層出不窮,競爭越來越激烈。汽車銷售根本上是服務行業,霍靈生認為,人們購買高檔車一定程度上是購買它的服務,所以服務網點的下沉,成立社區服務店成為霍靈生下一步要做的。
霍靈生說:“社區服務店是以4S店為中心,輻射周邊社區、邊遠地區、缺少銷售和服務的空白區域,做一些快修、洗車、新車銷售。同時還要區別于其他公司,畢竟我我們做汽車這么多年,服務品質要與4S店同步。”
服務網點不需要很大,但要做到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他的愿景中,它可以臨近住宅區,方便客戶晚上下班后將車送來保養,白天又可以開著剛保養完的車去上班;也可以臨近寫字樓,客戶在上班之前順路將車放在服務網點,上班的過程中就可以進行車輛保養,下班仍可以開車通勤。雖然行業遇到了新的挑戰,但也誕生了新的機遇,從不固步自封的霍靈生正積極謀求改變,以順應這個時代。
近30年的奮斗經歷,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是與奧迪共同成長,從最初做別人不敢做的事,并堅持了16年,才有了內蒙古的第一家奧迪,以此為基礎,奧捷集團才不斷發展壯大。有人說:企業家精神的內涵是創造力、堅持和責任?;綮`生正是這三點最好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