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環評機構資質管理之后 環評師:是退場,還是發光
取消環評資質不是取消環評,但這仍然堪稱環評發展史上的關鍵轉折。
曾經,環評機構因接受掛靠、出借資質被通報批評、限期整改、降級乃至取消資質的消息不斷。
責任編輯:汪韜
無論未來是環評師中口口相傳的“事務所”模式,還是建設單位自己尋覓環評師完成環評,都更強調環評師的個人能力。
(本文首發于2018年10月25日《南方周末》)
取消環評資質不是取消環評,但這仍然堪稱環評發展史上的關鍵轉折。
曾經,環評機構因接受掛靠、出借資質被通報批評、限期整改、降級乃至取消資質的消息不斷。
環評正在褪去“最有力的環保措施”光環,回歸“門檻”的角色。
“入行環評一段時間了,看人家說做環評很操心,很迷茫,為什么呢?”在集聚了環評人士的“環評愛好者”論壇上,一個新人帖熱度很高。
“迷茫就對了!”跟帖回復說。
迷茫,很大的原因是環評機構將要取消資質管理了。2018年8月31日,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杰在全國生態環境系統“深化‘放管服’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會議上指出,取消“環評機構資質”行政審批事項,已經國務院常務會審議通過,待相關法律修改后實施。
“放管服”意為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類似于簡化駕駛證期滿換證手續,各行政部門都有改革對象。
取消資質不是取消環評,但這仍然堪稱環評發展史上的關鍵轉折。對于全國12060位環評師、921個有環評資質的機構而言,資質放開后,本已亂象頻頻的環評市場將更混沌嗎?對公眾而言,高認知的環評會變弱乃至消失嗎?
“先干一段時間再說”
李干杰講話當天,環評師QQ群里就熱烈討論開來。在甘肅蘭州環評從業者劉波看來,主要是新人誤以為這次資質改革中,所在的環評機構會被取消。“所以盲目討論、擔憂的比較多。”
“環評愛好者網”隨后有人發起了投票:“環評取消資質后,你會轉行嗎?”
選“會”的人數占比9.85%,選“不會”的19.32%,但70%以上的人選擇“先干一段時間再說”——投票結果其實代表了環評從業者的普遍迷茫。
環評法規定,建設項目環評報告書/表由具有相應資質的機構編制。根據中國環境影響評價網數據中心的記錄,這些機構大多數為企業,也有核工業、航空和航天業等事業單位,由生態環境部發證、審查。
其實,資質取消的消息已有一年多了。2017年8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公布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