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曹斐的現在未來時

“十年、二十年后,我們如果用人類學、考古學的方式來調研這些作品,那么它們可以作為這個時代的參考?!?/blockquote>

責任編輯:邢人儼

2005年,曹斐收到西門子藝術項目“Whataretheydoinghere?”的邀請,在廣東佛山的歐司朗工廠拍攝了《誰的烏托邦》,記錄工人們在設備整齊劃一的車間里跳舞、彈吉他的影像。圖中在倉庫過道跳孔雀舞的林愛玲就是其中一位,彼時她18歲。在這部作品中,曹斐試圖探索珠三角工廠里那些參與到國際勞動分工中的年輕工人的日常生活,以及他們如何獲取新的生活經驗和意義。曹斐憑借該作品于2006年獲得CCAA中國當代藝術獎“最佳年輕藝術家獎”,開始受到國內外關注。(受訪者供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10月25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我不愿意給出一個定論” 藝術家曹斐的現在未來時》)

廣東文化標本觀察之六

廣東當代藝術的土壤與基因

藝術工作組“大尾象”誕生于1990年代初的廣州,在廣東當代藝術發展史上具有標志性意義。由其推動的一系列藝術實驗和實踐,為廣東當代藝術在連接本土與世界進程中做了最初的探索與嘗試。

 

“大尾象”成員包括林一林、陳劭雄、梁鉅輝、徐坦。1991年,“大尾象”在廣州第一工人文化宮二樓展廳舉辦了第一回展。這次展覽完全由當時尚未被廣泛理解、接受的裝置組成??諘绲恼箯d里,陳劭雄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七天的沉寂》——他連續七天用黑色油漆涂滿160平米的透明薄膜。

 

彼時,在珠三角下海、經商熱潮中,相比中國其他城市的藝術家,廣東藝術家要面對的不僅有尚且保守的官方美術系統,還有日益膨脹的商品經濟與消費主義。“大尾象”成員,既是藝術家又是策劃人,堅持藝術家各自獨立創作,再聯合辦展的工作方式。這種姿態對更年輕一代廣東藝術家日后的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

 

1991年下半年,策展人王璜生將“大尾象”的作品圖片帶去北京西三環文獻展,引起了致力于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荷蘭著名策展人戴漢志的注意。戴漢志選中林一林的《標準住宅系列》,邀請他參加1992年底在柏林的展覽。在《標準住宅系列》中,林一林從建筑工地上運來鋼筋、磚頭等材料,在展覽空間里按照標準住宅建起若干“居住空間”,對城市現代化進行了反思。

 

在“大尾象”活動最頻繁的1991年到1996年之間,工作組成員幾乎每年都會在廣州做一兩個展覽。除了缺少工作室和展覽空間,展覽的費用還需由藝術家承擔。1997年,策展人侯瀚如把“大尾象”的作品介紹到西方。他與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策劃的“運動中的城市”巡回展使“大尾象”的很多作品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在林一林看來,多年后回看“大尾象”時期的作品并不感覺陳舊,很大程度上與他們對藝術史的長期關注有關。相較于依賴技巧訓練的學院派語言,“大尾象”一直在避免重復以前藝術家做過的事情,提倡對藝術語言的貢獻。他們曾有很大的野心超越本地藝術生態。他們不知道同時期的藝術家,沒有受他們的影響,反而讓他們思考的問題與劇變中的亞洲城市始終同步,而非僅局限于廣州。

 

2002年11月18日,首屆廣州當代藝術三年展(又稱廣州三年展)以更加宏大的野心與面貌落地廣東美術館。與以往中國沿用幾十年的廣泛征集與層層評審的年展機制不同,首屆廣州三年展引入主策劃人與策劃人團隊共同協作的運籌機制,芝加哥大學教授、藝術史家巫鴻任主策劃,時任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璜生、藝術評論家黃專、策展人馮博一共同組成策劃委員會。

 

首屆廣州三年展以“重新解讀:中國實驗藝術十年”為主題,集結了海內外137位中國藝術家的182件作品,意在對1990年代中國實驗藝術進行系統性的史學回顧和學術闡釋。主策劃人巫鴻嘗試對中國“實驗藝術”的概念和發展進行了梳理:在實驗藝術的限定因素中,最根本的就是藝術家在一個飛速變化的社會中的自我定位。巫鴻說,“中國的實驗藝術,就是中國實驗藝術家們的藝術。”

&n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