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光亞:范美忠的勇敢是因為他病了

懦弱不是人的天性,是病態、病癥。我就奇怪為什么一哄而上,對一個病人這么起勁。

范美忠說的也許是真話,但不善,不美,人類的主流是向善向美的,人類精神中崇高美好的部分應該世代相傳

卿光亞  1956年生于重慶,1973年定居成都,做過專業小提琴手,后任電視編劇、導演,1992年辭去公職,創辦了1949年后大陸第一家私立學校并任校長。

6月19日中午,范美忠帶著2位電視臺記者走進都江堰光亞學校。20多天前,他變成“范跑跑”。3天前,他被解聘。這是震后一連串令人暈眩的變故后他第一次回到學校。而自從他有了新名字,“身邊永遠有記者,”校長卿光亞說。

范美忠告訴校長,記者是來拍紀錄片的,并再一次表示對不起校長、對不起學校。但鏡頭下的辦公室里,隨即就有了人為的PK氣氛——這個時代嗜好的一種場景。

對著鏡頭,卿光亞分析范老師在網上的“先跑言論”是震后的病態反應,爾后的一系列言論接近“癡人說夢”。

范美忠站在那里,手抖著,神情緊張,立即表示反對:“請注意,我只是表明我的價值觀……”發表一通見解之后,他說:“完畢。”并看了一眼正在拍攝他的記者。記者向他打招呼:“你能不能,不要看我們?”

在過去的一個月里,光亞學校接待室的4部電話幾乎成了“范跑跑專線”。有天子夜,卿光亞起夜后睡不著,進了接待室想坐會兒。“凌晨2點半一個(來電),3點半一個,4點半一個,都是來罵他的,當然,連我和學校一起罵。”

當被問到范氏言論的后續效應,這位遇事不慌、常將“我無所謂”掛在嘴邊的校長難得地提高了一點嗓音:“麻煩大了去了。”

“5 • 12”四川大地震震出的各色人物中,1997年畢業于北大歷史系的中學教師范美忠因為“先跑”的另類言論尤其引人注目。他選擇不救的母親、要救的十個月大的女兒、看上去很能包容他的妻子以及他復雜的才華與性格,隨著傳媒的開掘,漸漸展現于世人面前。

過去3年里,他“套中人”一般行走于坐落在都江堰青城山與二王廟之間的校園,“無害——吝嗇,也不占人便宜;不幫人,也不害人”,因為一篇“想表達的東西太多了”的、言辭明顯混亂的博客文章而令網民亢奮,令傳媒忙碌,也令全校師生刮目相看:“怎么會是他呢?”小學部的女教師們在打聽“誰是范跑跑”時說:“喏,就是路上跟他打招呼隔三秒鐘、快走過了才有反應的那個。”他班上的一名學生在網上寫道:“范老出名了。怎么就出名了呢?范老救人才是新聞??!”

與范美忠在公眾視線下的瘦弱、不安、顫抖、激動、激辯迥然相異,同是川人的卿光亞富態、平和、懂得方寸之間的進退,而且得體。在這得體底下,又有一種天塌下來自有姚明頂著的豁達爽利,讓我想起5月21日凌晨2點在成都街頭遇見的一個漢子——是夜接到6-7級余震預報,成都市民舉家睡在街頭或汽車里——他啃完手上一片西瓜,向老婆道:“給我(房門)鑰匙,我要去睡覺了!”想起震后與“范跑跑”同時流傳在網絡上的川人簽名檔:麻將桌是震不倒的,麻油碟是震不翻的!

 

光亞學校大門上刻著“誠實、博愛、勤勞、勇敢”八字校訓    圖/受訪者提供

城鄉教育不均衡,比我們在城里能感受到的要嚴重得多

人物周刊:能詳細說說2005年夏天范老師來應聘時的情形嗎?

卿光亞:第一次見面是在成都河邊的露天茶室。他當時在成都一家跟教育有關的網站當編輯,我們學校在郊區,我一般就別人的近,約在他住處附近見。我到時他已經在了,挺普通的一個人,拿張報紙,報紙是《中國青年報》的“冰點”特稿,他寫的,講他整個受教育后來又覺悟的過程(注:《尋找有意義的教育》,發表于2005年6月29日)。他講他考上北大后突然發現自己除了會考試,什么都不會,什么都沒見過,整個被應試教育教傻了。所以第一年學籃球,第二年學足球,第三年發現同學們搖頭晃腦在聽music,可這個他學不會,怎么聽都跟汽車叫沒兩樣……那天很熱,他穿了一雙黃棉鞋,整個顯得不合時宜,有點落魄。然后我聽了他的想法,想怎么教。

人物周刊:他的哪些想法打動了你?

卿光亞:當時是想為不參加國內高考的國際預科班招一位語文老師。也有些特級老教師來應聘,也帶文章來,但都是“怎樣考大學”、“怎樣拿高分”這種,他就帶了張報紙。交談中有兩點打動我,一是他提到要廣泛閱讀、多寫,以此提高思辯能力,講到他大量的閱讀和對文學的熱愛;他沒有強調語法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