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 在東西方交錯中徘徊 | 佳作重讀
他的人生因為幾部電影而被放大,無比刺激;也因此而被縮小,除了電影,人們不那么關心他的功夫,他讀書、寫詩、作畫的愛好,以及人之為人的緊張——妻子琳達說,“他的整個人生就在東西方交錯中徘徊”
責任編輯:鄭廷鑫
他的人生因為幾部電影而被放大,無比刺激;也因此而被縮小,除了電影,人們不那么關心他的功夫,他讀書、寫詩、作畫的愛好,以及人之為人的緊張——妻子琳達說,“他的整個人生就在東西方交錯中徘徊”
(原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2013年第353期)
維多利亞港沿岸燈火密集,夜如白晝,李小龍站在高樓上,俯瞰著自己電影中的小漁村——如今完全變了樣。一張半真半假的臉扭過來,用蹩腳的普通話說,“龍是不死的,因為龍從不離開水。水,就像直覺,沒有形狀,無法把握,卻有足以改變世界的力量……不要遵循規則,而要創造規則……這是我被你們永遠記得的原因。”
去世40年后,李小龍又出現在屏幕上,成為一款洋酒的代言人。
技術團隊花了9個月的時間,在替身的基礎上,用三維動畫制作出他臉上250種表情。李小龍的女兒李香凝是這項工作的顧問。制作費用加上李小龍的肖像版權,價值不菲。這就是李小龍在這個時代復活的方式。
2010年3月30日,香港,李小龍遺孀琳達、女兒李香凝與7歲孫女一起出席“李小龍7010”展覽,展品包括李小龍電影海報與戲服外,還有練功時戴的頭盔和截拳道的筆記
他必須抗爭
如今很少有人再回頭去看李小龍的電影,那些電影劇情簡單,價值觀單一——壞人必死無疑,正義總是勝利。但在當時,這些電影看起來過癮極了。他的功夫無人能敵,把所有對手打得血肉模糊,速度極快,嘴里還發出尖厲的叫喊。這成了許多年輕人關于暴力的啟蒙。美國終極格斗賽冠軍史蒂芬·伯納說,自己看完以后,總是特想回去揍他的哥哥們一頓。
另一些人從李小龍身上學到了更多。后來成為武打明星的甄子丹,也是以少數民族的身份在美國長大,他說,“李小龍剛開始拍電影時,我們中國人在外國絕對沒有現在這么讓人尊重,所以我是以一個中國人的態度去奉他為偶像的。”
李小龍出生在美國。父親李海泉曾是粵劇“四大名丑”之一,長期在美國演出。“那時,美國的中國居民大多來自廣東,他們都思鄉心切,任何與家鄉有關的東西都足以引發他們的鄉愁。”于是戲曲開始在美國華人圈流行。
1940年11月27日,李小龍在一次巡演途中降生。原名震藩,取“震驚藩邦”之意,避諱祖父的名字震彪,才把震改為振。他好像很早就明白了振藩二字的含義。據母親回憶,二戰時,香港被日本占領,這孩子經常對著天空上飛過的日本飛機,豎起他的小拳頭。
李小龍與父母
他是個憤怒的小孩,調皮,霸道。明明很怕蟑螂,還要把抓來的蟑螂套成一個圈,拿去嚇女孩子。“遇到看不順眼的人,腦海中立刻就會涌起一個跟他一較高低的念頭。用什么去挑戰他呢?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拳頭。”
“他有時很自我,有時也很為別人著想,有剛有柔,有頑皮也有與生俱來的慈悲。”姐姐李秋源記得,弟弟很剛烈,脾氣很大,但也善良,重親情,經常和她談心,也經常欺負她,把她打得青一塊紫一塊。
為了在街頭打架能夠常勝,李小龍跟著葉問學詠春,后來得到拳擊賽冠軍。高中讀英文學校,用凌厲而不規范的拳法,打進了主要由外籍學生組成的拳擊隊。同學們都怕了他,女孩除外。弟弟李振輝說,“雖然年輕的時候有很多女孩子追求我,但是和二哥比起來,我差遠了。”打架之余,李小龍愛跳恰恰舞,得過冠軍。
戰后香港被英國收管,中英居民之間沖突不斷。此時李小龍已在多部電影中出演角色,成為小有名氣的童星。但他血性未改,繼續參加街頭格斗,常與英國人發生口角,拳頭也總砸向老外。父親怕他惹事,給了他100美元,讓他去了美國。
到了美國,又值20世紀六七十年代,正是平權運動的高潮。人們走上街頭,反對越戰,呼吁種族平等。盡管他從未參加什么社會運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