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鑄 學問的樂趣 | 佳作重讀
“我是個愛學問的人。我搞學問,搞出樂趣,不是想出名、出風頭,我真喜歡這個東西,覺得人生要能夠翻幾部書,總算不白活”
責任編輯:鄭廷鑫
2012年2月12日,拍攝于王老家中 圖 / 本刊記者 梁辰
“我是個愛學問的人。我搞學問,搞出樂趣,不是想出名、出風頭,我真喜歡這個東西,覺得人生要能夠翻幾部書,總算不白活”
(原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2012年第288期)
王以鑄先生開始翻譯希羅多德《歷史》時,孩子還很小,在兒女的記憶里,父親翻譯之流暢有如抄書。等他們再長大一點,從父親堆滿屋子的海量藏書里抽出一本,看懂的也只有插畫。
書架上擺著一本1930年代英國出版的古希臘語詞典,紙張已經泛黃,當年的價格是普通人兩個月的工資??恐@些昂貴、幾乎無人問津的老家伙,王以鑄完成了希羅多德《歷史》、塔西佗《編年史》的翻譯。之后,他或單獨,或與夫人崔妙因合作,陸續翻譯了幾部古希臘、古羅馬經典著作。
十幾年前,他從小沙果胡同的四合院搬來現在的住處,幾十個架子的書運了好幾卡車,光是打包都花了很多功夫。他舍不得扔書,連報紙都挑了挑再賣?,F在的屋子不大,幾乎被書塞滿,臥室里的書直接撂在地上,跟床一般高。他喜歡躺著讀書,常常讀到凌晨兩三點,睡著了書就擱在胸口。
王以鑄在書堆里找了找,又翻到一本1982年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目錄頁上的希臘羅馬文學卷,主編是楊憲益,成員是他和其他3個人的名字,“好可憐,人太少了。”
曾彥修說,王以鑄的學問不只在翻譯上,他的學問是在研究中國古代詩詞上。在咸寧干校下放時,他一邊燒石灰,一邊還研究咸寧方言。他從咸寧方言里發現了符合唐朝人說話的平仄規律。
朋友本想促成他與錢鍾書見面,認為只有他能與錢鍾書對話,不過兩人最終遺憾地擦肩而過。有拜訪者因為他翻譯的大部頭作品慕名前來,他總是擺擺手說:消遣。他的“消遣”之作還包括《歌德席勒敘事謠曲選》、日本古代隨筆《徒然草》以及王爾德詩歌等等。
在北大“吃不飽”
王以鑄愛讀書與父親的放任多少有些關系。父親雖是舊式商人,對子女卻很開明,姐姐不用裹足,他則可以盡情買書。
當時,一個畢業于老北洋大學、靠著父親接濟維生的老友為了表達感激,給王以鑄當起了家庭老師,教他詩書。到他上小學時,一打開課本,“哥哥大弟弟小,小孩兒的玩意,一翻就讀完了。”
盡管在家里是個小少爺,王以鑄卻不愛吃喝玩樂,沒事就跑書店。八國租界時期的天津,城里遍布各式各樣的書店,“我想學德語、希伯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