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鈍:2008暑假閱讀科學篇

十多年前有人歡呼“歷史的終結”,就像馬克思一樣斷言人類將走向何方,不過方向不同而已。與此同時,我們卻目睹了強權政治、恐怖主義和種種形態的原教旨主義對和平與正義的蹂躪。

責任編輯:劉小磊

劉鈍
年齡:61
現職: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研究方向:科學史主要著作:《大哉言數》、《文化一二三》


今年是多事之秋,上半年過得憋悶。暑期讀書,出古入今,神游八極。不說“喚起九歌忠憤,拂拭三閭文字”,至少換個好心情,少年中國來日方長。

《弢園文新編》,王韜,三聯書店,1998

王韜是清末知識界中一位奇人,自許“少為才子,壯為名士,晚年當為魁儒碩彥”,一生奔走于總督巡撫、造反者和洋人之間,又有避禍香港、游歷歐亞的經歷,終不能實現其報國救民的理想。在那個國將不國的時代,王韜竟發奇論:“天之聚數十西國于一中國,非欲弱中國,正欲強中國;非欲禍中國,正欲福中國。故善為用者,可以轉禍而為福,變弱而為強。不患彼西人之日來,而但患我中國之自域。”(《答強弱論》)看似癡人說夢,實則寓涵哲理??v然,大廈將傾,任是什么奇人也無力回天,但傾倒的是滿清,挺立的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歷盡劫難而不亡,蓋因其文化中有一種強韌的氣質,否則怎么古巴比倫古埃及成了歷史遺跡而獨我中華文化薪火不絕?今年是中華民族的大考年,讀讀王韜,或許別有一番滋味。請看:“善用其民者,首有以作民之氣,次有以結民之心。其氣可靜而不可動,敵愾同仇,忠義奮勇,勇于公戰而怯于私斗。其心可存而不可亡,在城守城,在野守野,雖至援絕矢窮,終不敢貳。……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亂?失民心而已。民心之得失,在為上者使之耳。民心既得,雖危而亦安;民心既失,雖盛而亦蹶。欲得民心,是在有以維持而聯絡之。”(《重民》)王韜遺墨遍及世界且多有付梓,這一輯由朱維錚新選并重新編校,收入《中國近代學術名著》晚清編,較之諸多王韜著作舊本易于覓得。

《昨日的世界》,[奧]斯蒂芬·茨威格著,舒昌善等譯,廣西師大出版社,2004

作者是20世紀初最負盛名的德語作家,出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莫希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