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大俠我不敢當,我喜歡那些英雄”

2003年7月,南方周末記者參加了金庸在杭州舉行的一系列活動,并與金庸對話,談他的小說,他的歷史研究,談他的辦報理念:公正、善良、獨立。

責任編輯:夏辰

金庸(視覺中國/圖)

據明報消息,明報創辦人、一代武俠小說泰斗查良鏞(筆名:金庸),10月30日在香港逝世,享年94歲。

金庸生于1924年3月10日,浙江海寧人。1940年代后期移居香港,創辦了《明報》,并以筆名“金庸”發表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如《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等。他的作品屢被翻拍成電影、電視劇。

2003年7月,南方周末記者參加了金庸在杭州舉行的一系列活動,并與金庸對話,談他的小說,他的歷史研究,談他的辦報理念:公正、善良、獨立。

今天,我們舊文重發,送別幾代人的武俠記憶。金大俠一路走好!

原文發表于2003年7月31日《南方周末》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在杭州的3天里,盡管氣溫始終在39攝氏度上下徘徊,79歲的金庸卻顯得精神很好,白色的短袖襯衫,淺灰色的褲子,打著淺色的領帶,頭發一絲不亂,臉上堆滿了處世不驚的笑容。偶然出現在他身邊的是清秀的查夫人,她總是在人多的時候離開,在活動結束的時候出現。

在接受中央電視臺兩次采訪前,金庸分別對主持人陳大會和沈冰說,“你盡管問,我隨便說,有什么話過火和不合適的,你們自己把它處理掉。”在采訪結束以后,金庸又向主持人要名片,拿在手里一邊看一邊說,“你如果到香港的話,可以和我聯系,一起喝喝茶,聊聊天。”

盡管以自己有3億讀者為榮,但是金庸現在開始后悔當初選擇寫小說而不是搞學術研究。“寫小說,娛樂的是別人,對自己卻沒有什么好處。”他說,與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的教授交談,發現自己的學問太少了。要是當初不辦報紙,不寫小說,就能有多點時間來研究歷史和西方文學。

作為博士生導師的金庸正在寫《中國通史》,試圖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寫一本人人都能夠看懂的歷史書。同時,金庸還在修改自己的小說,這是他第三次對自己的小說進行修改。“過去的詩人,比如杜甫,他可能覺得自己的一首詩不夠好,但流傳出去了,就沒法動了。我現在有機會改,多好啊。”

在修改的時候,金庸參考了很多網上“金迷”的意見,并且增加了許多幫助理解作品的注釋。

有趣的是情感的變化:《射雕英雄傳》里專情的黃藥師變成了一個和弟子梅超風有曖昧關系的人;《碧血劍》里專一愛青青的袁承志因為愛上了阿九而陷入了情感的迷茫。問他為什么這樣改,金庸回答得很有意思:“人生最理想的是專一的愛情,但不專一的愛情常常有,這樣改更接近現實。”

資料圖

寫自傳沒有資格

南方周末:在國內一些媒體聯合舉辦的“20世紀中國十大文化偶像”的評選中,您得票24429張,排名第二,僅次于魯迅,在錢鐘書、老舍、巴金、錢學森、梅蘭芳、楊振寧等人之前,您認為文化應該有偶像嗎?您是否有“偶像”?

金庸:無論喜歡不喜歡,年輕人總有他們喜歡的人物。他們喜歡我的小說很開心,或者喜歡某個電視劇、電影里的角色記住了我。是一種喜歡的表達方式。但我也清楚,我的小說并不是多么重要,它還是一種娛樂性很強的消遣讀物,是不能和胡適和陳獨秀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較的。

我自己剛剛應萬先生的要求,選了我心里的十位“文化偶像”:魯迅、胡適、陳獨秀、巴金、蔡元培、王國維、梅蘭芳、齊白石、錢學森、馬寅初。他們都是我非常尊敬的人,不僅對文化有巨大的貢獻,而且還體現了人格的偉大。如果只論個人喜愛,則我喜歡魯迅、吳清源、梁漱溟、巴金、齊白石、沈從文、錢穆、裘盛戎、王國維、朱光潛。

南方周末:您年輕的時候第一選擇是從政做外交官,后來您做了報人和小說家,而且都很成功,但是您又說自己最大的心愿是做一名學者?對社會的影響來說,學者的作用并不見得比記者、政治家起的作用大。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