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逝世:“我不出自傳的”
據明報消息,明報創辦人、一代武俠小說泰斗查良鏞(筆名:金庸)去世,享年94歲。查良鏞生于1924年3月10日,浙江海寧人。查良鏞于1940年代后期移居香港,其后以筆名“金庸”著作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如《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等,其作品更屢被翻拍電影。
14年前,南方人物周刊在他八十大壽時曾專訪過他,“除了香港政治,我們什么都可以聊”,最后,他跟我們聊了武俠、女性、日常生活、歷史、自由、中庸、鄧小平、亞洲價值觀、還有大兒子的自殺……
2004年,金庸在香港接受南方人物周刊專訪
據明報消息,明報創辦人、一代武俠小說泰斗查良鏞(筆名:金庸)去世,享年94歲。查良鏞生于1924年3月10日,浙江海寧人。查良鏞于1940年代后期移居香港,其后以筆名“金庸”著作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如《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等,其作品更屢被翻拍電影。
14年前,南方人物周刊在他八十大壽時曾專訪過他,“除了香港政治,我們什么都可以聊”,最后,他跟我們聊了武俠、女性、日常生活、歷史、自由、中庸、鄧小平、亞洲價值觀、還有大兒子的自殺……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2004年第10期)
他是武俠小說大家。一部百年武俠小說史,自還珠樓主以下,名家輩出,僅和他同時代的就有梁羽生、古龍等人,惟有他名頭最盛,享譽最長,以壯歲成名,數十年間屹立不倒,愈到暮年,聲譽愈隆,乃至橫掃華人世界,通吃老少讀者,獲得普通民眾、影視界、學術界以至最高學府的認同,以汪洋恣肆的想象力,15部洋洋大作,數千萬文字,被譽為“東方的大仲馬”。
他是一代杰出報人。早年投身《大公報》,1959年以一己之力創辦《明報》。一手寫武俠,一手寫社評,就此奠定畢生基業。他的社評文章,高峰期每日一篇,縱論天下大事,尤以中國大陸和香港問題為主,數十年間從無間斷,累計也達數千萬字之巨,影響力深遠。
他是香港文化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主持的《明報》,數十年吸納了一大批香港文化、新聞界才俊之士,或以作者身份開設專欄,或在其麾下工作,董千里、胡菊人、董橋、潘粵生、林行止、吳藹儀——對繁榮香港文化、蓄積人才,都有莫大功勞。
他一生經歷極其豐富。早年學國際法,夢想當外交官,曾有專業論文發表,以其才學為喬冠華所賞識,差點到北京的外交部工作。他喜歡電影藝術,曾進入電影界,拍電影、寫劇本、為電影插曲填詞,做導演時有電影《王老虎搶親》等傳世,寫影評寫到“香港最好的影評人”。
“我最敬佩的大英雄是鄧小平!”1981年,金庸攜家人去北京訪問,受到鄧小平接見(資料圖片)
晚年挾盛名參與政治活動,在兩岸三地頗受看重,是惟一受到鄧小平、胡耀邦、江澤民、蔣經國這4位海峽兩岸最高領導人接見的香港傳媒人。1986年,他更獲邀被任命為中國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政治體制”小組港方負責人,提出了“主流方案”。目前香港政制的基本框架,就源自該方案。
他還是身家巨萬、事業有成的企業家。以一介書生,獨闖香江,赤手空拳打天下,居然成為億萬富翁,這幾乎是個奇跡,他的朋友倪匡就驚呼說他是“千古以來以文致富的第一人”。
盡管有“不虞之譽”和“求全之毀”(李敖批評金庸斂財、偽善,王朔批評金庸小說是“四大俗”),但金庸身前即享大名,富貴天年,卻是不爭的事實。
見證了上世紀中國幾乎所有重大歷史事件,他的傳奇人生是如何展開的?臨老回首,歷經風雨、閱人無數而又絕頂聰明的他,有著怎樣的人生感觸?
8月中旬,在香港北角嘉華國際中心的金庸辦公室里,今年(2004年)正好80大壽的他接受了本刊記者的專訪。
“除了香港政治,我們什么都可以聊。”金庸說。
當八十高齡的金庸正式在他渣華道毗臨維多利亞港灣的豪華大辦公室里現身的時候,記者已經不覺在他十六個落地通天的書柜前流連了半小時,他輕輕道一聲“抱歉”,出其不意地登場——
以為他穿件司空見慣的白色襯衣,實際上面有極淡的黑色格子;以為他腳上是雙平凡無奇的黑襪,慢慢看才看出上面有極細的白色紋線。頭發梳得一絲不茍,鼻梁上架半框金絲眼鏡,褲縫筆直,皮鞋看上去干凈舒適,一件鵝黃色的休閑西裝襯得他神采奕奕,腕上戴塊白色表盤、黑色指針的男式大表。
一副膾炙人口的對聯就張貼在他辦公室的玻璃門口——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窗臺擺了一溜七八個獎座,除了當代文豪獎、千禧人物獎等,較多的就是最受中學生喜愛的作家和作品獎,幾乎每年的都有。與報業有關的獎項,有一個2000年香港報業工會頒發的最佳新聞獎。
靠近沙發的整整一個書架都裝滿了他自己半生所著的武俠小說,各種版本、各種出版社,簡體、繁體、外文,橫排、豎排、連環畫,適合各個年齡層次、消費層次的讀者……一般的作家說“著作等身”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