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棺材當藝術品的博物館,你敢進來看看嗎?

越接近死亡,越促人思考生命的意義。

我眼前是各種精致的把手、刻滿花紋的銅牌和其它叫不出名字的金屬配件。它們本是維多利亞時代英國人棺材上的裝飾,現在散落在一張大木桌上,如同一件件藝術品。

其實,它們對棺材外的人更有意義。它們被精心打造出來,目的是讓一具棺材看起來不再像是棺材,讓看到棺材的人不那么容易聯想到死亡。

這里是伯明翰的棺材博物館,一個促人“向死而生”的地方。

除了棺材配件,這里還有一些古老的棺材、壽衣、將死者下巴撐正的木托等。博物館就像一枚琥珀,將100多年前的古老時光和死亡本身凝固其中,供今人觀瞻。

院子不大,原本是一間名為“紐曼兄弟”的工廠,專門生產棺材配件,賣給全國各地的批發商。

雖然以棺材為名,但它并不陰森,更像是一個家具廠。燒了一半的雪茄、散亂擺放的工具、半掩的辦公室屋門,都讓人覺得這里的工人們只是剛剛離開去吃午飯。

100多年前的伯明翰是英國工業革命重鎮,高強度的勞動和嚴重污染讓這里的死亡率居高不下。棺材制造業因此興盛。那時“紐曼兄弟”訂單不斷,工人們不得不在這紅磚廠房里每天上12小時班。

那時的工人說,他們在這里上班,壓制棺材配件、縫制壽衣,和在其它工廠里干活的感覺并無二致。

“那里并沒有人們想象中那樣詭異、充滿悲傷,畢竟這些活兒總得有人做。”一名老工人回憶,“唯一的例外是,如果定制的配件和衣服是孩子用的,工人們會沉默不語,只想一口氣把活兒干完。”

死人的棺材是活人的面子。那時的葬禮被視為一個展示家庭經濟實力的機會,工業革命和大英帝國正將那時的英國送上財富的頂峰。

“紐曼兄弟”的主要客戶是英國的中上層階級,他們會一擲千金,裝扮那個將自己和家人送往生命彼岸的木盒。伊麗莎白王后(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母親)、丘吉爾、張伯倫等人的棺材上就能找到“紐曼兄弟”的產品。

古往今來,死者為大。古埃及的人形棺、中國的棺槨、基督教的水晶棺,這背后是侍死如生的敬畏和對死后未知世界的憧憬。

“咔”地一聲,博物館里的鑄鐵車床邊,一個剛剛按傳統工藝壓出的小鋁牌掉落下來。沖壓工將它遞給我,上面的三個字母“RIP”代表“愿死者安息”。

“這是以前貼在棺材前的,送給你,做個紀念。”

我接過鋁牌,有點尷尬。人總是不愿正視死亡,避之不及。許多人來這個以棺材為名的博物館心里總會有些膈應。這可能也是它開館四年,只接待了大約3萬名參觀者的原因。

訪客中大部分是像我一樣被博物館名字吸引來的獵奇者,有頭發染得五顏六色、打著耳釘鼻環、著迷于哥特次文化的年輕人,有父母帶著來為萬圣節“暖場”的孩子,還有百無聊賴的退休老人。

博物館主管莎拉告訴我,一名曾在“紐曼兄弟”工作的女工約會時會這樣介紹自己:如果她喜歡對方,就說自己在制衣廠工作;如果她不喜歡對方,就實話實說,告訴他,自己的工作是縫制棺材中的綢布襯里。

“那你呢?”我問莎拉,她在這里干了五年,“你怎么和新朋友介紹自己的工作?”

“我一般會說在一個博物館工作,如果對方追問,我也許會告訴他們實情。”她說,“不過如果是在葬禮上遇到的人,我應該不會實話實說,那會讓人覺得太詭異。”

我問莎拉她的朋友們作何反應。

“有人會說‘太棒了!’也有人會感到不自在。”她回答,“畢竟死亡是大多數人諱言的主題。”

但畢竟每個人只死一次,死亡值得和結婚、生育一樣被認真思考、討論、研究。

在英國,有一種叫“死亡咖啡”的社交活動。參與者們花一小時時間,坐在一起喝咖啡、吃甜點,一起聊那些人人都想知道、但卻從沒和家人聊過的話題:父母死后在哪里安葬?火葬和土葬哪種更好?面對死亡要做哪些準備?安樂死道德嗎?……

在伯明翰,就有一個名為“Brumyodo”的社群,每年組織一個名叫“事關生死”的節日,鼓勵人們圍繞死亡問題進行開放、真誠的對話。

棺材博物館開設的目的之一就是幫助人們正視死亡,思考生命。為了吸引更多人來這里,博物館想了不少辦法。

比如博物館的網頁特意使用活潑、溫暖的配色,還特意設置了家庭游的主題路線,并廣泛招募志愿者。博物館里,還擺放著一種英國目前流行的彩色棺材。它的表面噴繪上死者生前的一張張生活彩照,讓美好的記憶陪他下葬。

走在博物館里的棺材旁,我想起博物館的誕生——為什么“紐曼兄弟”工廠會“死亡”?

我想起同樣是英國本土品牌、堅持手工打造、面向高端市場的勞斯萊斯汽車。我曾經參觀過勞斯萊斯先進氣派的生產車間,葬送了“紐曼兄弟”的大規模流水線生產方式仍沒能進入這里。

“紐曼兄弟”是曾以制造業聞名的伯明翰地區乃至整個英國手工制造業的縮影。它們隨工業革命興盛,再盛極而衰。

具體到“紐曼兄弟”來說,它在上世紀末最終衰敗的內因是經營者缺乏創新的意愿、對投資購買新機器、開發新工藝的抵觸,外因則是兩次世界大戰后英國經濟遭重創所導致的“薄葬”蔚然成風,以及技術帶來的火葬比例提升。

目前英國火葬的比例約為75%,其中一部分人根本不需購買棺材。即使那些選擇將尸體入棺再一同火化的人也不會像他們的曾祖父母那樣選擇用各種刻滿花紋的銀牌和銅飾來裝扮棺材。他們會選擇更易燃燒、更便宜的塑料配件。

我到訪時,萬圣節即將來臨。棺材博物館將開設“創意寫作”工作室,邀請人們在這里通宵寫作,希望古老的建筑和獨特的氛圍能為他們帶來靈感。

網絡編輯:周凡妮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