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羽生 1000萬字的刀光劍影

對大多數人有利的行為就是俠義行為

梁羽生(視覺中國/圖)

對大多數人有利的行為就是俠義行為

他,從1954到1984,30年,35部小說,160冊,1000萬字的刀光劍影。上接《兒女英雄傳》以來的俠義小說和民國舊武俠小說,開創新派武俠文學;下開金庸、古龍的一片天地。他這樣評價自己在武俠小說界的地位:開風氣也,梁羽生,發揚光大者,金庸。

他生性平淡,不求功名,一生只在《大公報》及其副刊工作,編輯,撰述員。和曾經的同事金庸相比,普普通通,晚年沒有諸多榮譽頭銜,也甚少在內地曝光露面。他自小浸染國學,四書五經,愛好詩詞。詞比詩好,武俠小說中篇章回目多用詩詞,堪稱一絕。他愛下棋,圍棋和象棋水平都不錯,可以同時應付幾人。除了小說、詩詞,棋評也寫得很妙。

他和金庸,共同扛起了新派武俠小說的大旗。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金梁并稱,一時瑜亮”。1966年,受人之邀,梁羽生署名“佟碩之”,寫了《金庸、梁羽生合論》,談到兩人的不同:梁羽生是名士氣味甚濃(中國式)的,而金庸則是現代的“洋才子”。梁羽生受中國傳統文化(包括詩詞、小說、歷史等等)的影響較深,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藝(包括電影)的影響較重。本是切中肯綮的比較,但由于特殊的時代背景,左右對立,令他承受了莫大的壓力。30年后,又有文人曲解評論,認為此文有借金庸標榜自己之嫌,從而引發一段金梁公案。但任憑世人如何揣度,梁羽生和金庸,在不同場合都表示過,他們是好朋友。其實,孰優孰劣,只是庸人所想,缺了任何一人,武俠世界怎能有如此的絢爛?

自1987年移居澳洲,梁羽生過上了閑云野鶴的日子,讀書下棋,鉆研對聯,偶爾回香港看看。2004年12月,他回來,小住一月,多方會友。20日,記者在香港基督教青年會酒店見到了這位80高齡赫赫有名的武俠小說大家。

戴著一副方框老花眼鏡,趿著黑色皮拖鞋,雖已白發蒼蒼,但精神極佳。興之所至,他說話滔滔不絕,扯到歷史更是剎不住腳。鄉音難改,聽不懂時,他拿起筆,在紙上寫下漢字,有時還夾雜一些英文單詞。半邊牙齒掉落,說話好像有些漏風,但聲音洪亮,高興時音量突然提高八度,笑聲蕩漾在房間的每個角落,害得在隔壁臥室的梁老太太特意走出來,不滿意地指指:又聲音這么大,但他毫不介意。在一旁作陪的香港天地圖書副總孫立川先生,不斷提醒他喝水,又不時暗示我時間不多,因為晚上已和金庸約好一起吃飯,現在不能讓他太興奮。但梁羽生不管,想說就說,擔心可能有所忌諱的金梁話題,也照談不誤,原定一個小時的訪問延長了一倍。

對文學,對歷史,梁羽生懷著真興趣,經典的,最新的,他都看,“90歲的我看,19歲的我也看”。講起來,一連串的名字從他口中蹦出,中國的,錢鐘書、陳寅恪、沈從文、王蒙、余杰,西方的,卡夫卡、薩特、達達派、野獸派、存在主義。去年諾貝爾獎文學獎獲得者耶利內克的《鋼琴教師》,也看過,“這么另類的文學能得獎,我年紀大了,關于性的,不去評論。”

這次回來,他剛剛榮獲嶺南大學榮譽博士學位。從一個紅色布袋里,掏出一疊收拾整齊的報紙,翻到那一張《大公報》,指給我看,一起獲獎的4個人,這是誰,這是誰。說到以前的歷史老師簡又文的那塊隋代碑文,他立馬起身到小書房里找給我看。說到數學,他說,我現在就可以給您開立方,精神頭十足。

采訪時,孫先生拿出一幅題字——“梁羽生文庫”,是國學大師饒宗頤的筆墨,為中國現代文學館籌建梁羽生文庫而題。梁羽生大聲叫好,開玩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