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為中心:一個企業基金會的教育扶貧樣本
據世界銀行研究結果表明,提升教育與縮減貧困息息相關。教育不僅能夠為貧困人口提供出路,還能從根本上長久有效地削減貧困。
責任編輯:呂宗恕 實習生 方詩琪
“TCL希望工程燭光獎計劃”優秀教師張彪與同學們以及“玫瑰行動”志愿者合影。
(本文首發于2018年11月1日《南方周末》)
據世界銀行研究結果表明,提升教育與縮減貧困息息相關。教育不僅能夠為貧困人口提供出路,還能從根本上長久有效地削減貧困。
TCL所參與的教育精準扶貧,顯現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企業如何發現、認識其企業社會責任,利用創新與科技,投身教育領域,與鄉村教師、鄉村教育產生互動,從而探索出社會力量參與中國教育精準扶貧的一種新路徑。
提到學校,張彪常用到“家”這個詞。
張彪是貴州威寧縣田壩村人,從小在田壩小學讀書。2006年,讀完師范學校的他又回來做老師,“這就是緣分吧”。剛回來的時候,張彪很不適應,離開十多年,小學還是以前的樣子,教室老舊,泥土操場一下雨就積水成河。
截至2015年,中國有12.8萬個貧困村,類似的破舊校舍、泥土操場在中西部地區仍不少見。這些年,張彪爭取各種機會改善學校的面貌,“因為這是家”。
TCL公益基金會也會經常提到“家”這個詞。該基金會執行理事長魏雪認為,“家電產品是TCL集團多元化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家’的獨特理解也是企業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2013年,他們和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聯合發起“TCL希望工程燭光獎計劃”(以下簡稱“燭光獎”),支持鄉村老師待遇與職業發展,同時也支持家,“除了自己的家,還有大家的家,不同維度的家”。
2013年以來,1800名鄉村教師獲得了“燭光獎”,受助優秀鄉村教師約覆蓋了全國1350所中小學校。張彪是2017年“燭光獎”表彰的優秀教師之一。
和張彪一樣,這些鄉村教師來自全國各地,教齡15年以上、長期工作在一線。此次燭光獎,他們獲得了8000元現金獎勵、120小時線上培訓、7天線下培訓,帶來更多的是認可與榮譽感。
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將教育精準扶貧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首次將教育扶貧與經濟、產業類扶貧政策相并列,要求加強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很多企業也投身教育精準扶貧,發揮企業優勢,TCL集團就是其中的一員。
教育緣起
對TCL來說,參與教育扶貧有一個很長的歷程,幾乎跟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企業的發展歷程是一致的。參與教育扶貧,TCL公益基金會秘書長劉磊認為這與TCL董事長李東生自身的經歷是分不開的,“他對教育有很深的感情”。
1977年,李東生以全縣第一的成績考入華南工學院(現名“華南理工大學”)無線電技術專業,成為恢復高考的第一屆大學生。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和很多年輕人一樣,高考改變了我們的命運”。
1982年,李東生大學畢業,“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從農村向城市推進,我回到家鄉惠州創辦了第一家企業(TCL前身TTK家庭電器有限公司)”。三年后,28歲的他開始擔任TCL通訊設備公司的總經理,李東生深信這是“廣東改革開放快速發展的縮影,時代給了這代人的機會”。
從第一桶金做磁帶開始,后來做電話機,開發出國內首款無源延伸電話,技術的創新讓他們把握了時代的機遇。
1990年開始,企業從啟蒙階段“怎么賺錢、怎么生存”,逐步進入了經營規劃、經營戰略的階段,建立起自己的品牌。之后,從國內業務向全球業務轉型。“我們并購了湯姆遜彩電業務和阿爾卡特的手機業務。這兩個大型跨國并購讓TCL在短期從中國企業變成全球化企業。”
2015年年初,TCL集團制定了“雙+”轉型和國際化的雙輪驅動發展戰略:通過“雙+”轉型建立新的業務能力;通過國際化完善全球業務布局,提升海外市場份額。從傳統型的工業制造企業轉型為“智能+互聯網”、“產品+服務”的企業,“我們在很多產業領域已經達到或接近達到全球的領先水平,現在是向全球領先的目標邁進。”
“我們在商業上吸收國外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也吸收國外企業的企業社會責任的理念。”劉磊認為TCL很早就開始思考并接納企業社會責任理念,特別是在企業國際化的過程中,他們深刻理解到“未來公司實力的競爭,不僅是簡單的市場銷售份額,還包括其他綜合實力”,而這一實力,實際上深入了社會方方面面各個領域。
因此,在踐行企業社會責任方面,TCL隨著企業的發展進行了不斷的發展和轉變,但目標沒變,一直是教育。劉磊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對李東生這一代有人生重大機遇和改變的企業家來說,教育非常重要,“一旦企業和個人能做更多的事情,他們投入最多的也是教育”,另一層考慮是,“我們看到了當今中國的發展,教育具有的重要性。”
實踐與行動
早期,TCL參與教育就是傳統方式,“修希望小學、捐設備、捐錢給大學,作為一家廣東企業,當時的捐贈更多是集中在廣東地區”。他們發現,這些項目比較分散,效果很難跟蹤,也很難把控,應該“聚焦”起來。
2007年,李東生和妻子魏雪成立了華萌基金,作為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旗下的專項基金,資助貧困地區的高中生。
做華萌基金也是魏雪的理想。魏雪的外祖父白瑞啟是電視劇《大宅門》主角的原型,也是“白敬宇藥行”的第15代傳人,她的祖輩們除了經商,也廣施善舉,先后設立孤兒院、粥廠、編席廠等,周濟窮人。從小耳濡目染,多年后,身為TCL集團副總裁的魏雪決定,“40歲之后,把主要的精力轉到慈善公益上”。
華萌基金資助對象是高中生、大學生。魏雪認為公益的核心是“尊重”,“我們做公益、做慈善首先要尊重受助人的人格,挖掘受助人的真正需求。”她認為,教育公益不能只停留在資金層面,如何培養人、幫助人發展和自我實現,才是教育的核心任務。
他們先后在廣東惠州華羅庚中學、云南大理一中和湖北夷陵中學成立“華萌班”,每年為三地150名高中生提供每人8000元的學費和生活費,給綜合素質排名前10的大學生頒發大學圓夢獎學金。迄今,這一資助項目已經做了11年。
魏雪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選擇班級和地點時,“我們會考察不同的學校,親自和校長碰面,和班主任談話,看我們的價值觀是否符合,這個學校是否能按照我們的價值觀去做。”
“已經有四屆大學生畢業了”,劉磊細數了幾個印象深刻的孩子,有些人去清華北大考研,“有個孩子在深圳實驗學校當語文老師,她告訴我,以后她也要每個月拿一點錢幫助自己的學生”。十多年來,華萌基金累計投入金額達七千多萬,已幫助了1033名家庭貧困的優秀學生。
在做公益的過程中,魏雪進一步發現,公益專業化的運作很重要,“單靠熱情是沒法堅持的”,需要“不斷地探索專業化做公益的路徑”。
2012年,TCL公益基金會宣告成立,魏雪擔任執行理事長。“公益基金會標志著TCL希望將企業社會責任納入企業管理體系中,更系統地參與到社會公益慈善事業中。”劉磊向南方周末記者解釋說。
2013年,TCL公益基金會和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聯合發起了“燭光獎”,將目光投向了當時困境重重、收入微薄的鄉村教師,為鄉村教師提供資金獎勵和教育培訓。2014年,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李東生在兩會上的提案是關于鄉村教師待遇的問題,“希望政府能夠通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以保障鄉村教師基本收入”。
找精準點
中國鄉村教育,尤其是貧困地區的教育發展狀況相當嚴峻。
據《中國教育扶貧報告(2016)》報告顯示,盡管我國扶貧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目前仍有三千多萬貧困人口,在這些地區,教育經費不足,辦學條件差,基礎設施不足的問題非常常見,而更突出的問題是教育質量陷入低水平循環。
教育扶貧任重道遠,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不同階段的教育扶貧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成果。1985-2000年,教育扶貧主要方向是掃盲和基礎教育的普及,2000年到2010年,全面普及義務教育,把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培訓作為扶貧的重要工作。2011年起,教育扶貧進入精準扶貧階段,強調加快實施教育扶貧工程,讓貧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
而今天,教育精準扶貧,以全民動員、全社會參與的形式進入一個新階段。以教育作為突破口參與精準扶貧,TCL的優勢是什么?
魏雪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做一個喜歡變革、自我反思的企業,在精準扶貧中,我們一直在想應該怎么去發揮自己的優勢”。對于精準扶貧,他們也有自己理解的不同層次。
“精準首先是要找對點,什么叫精準?不是撒芝麻這樣,要聚焦資源優勢。”劉磊向南方周末記者詳細解讀了TCL公益基金會理解的精準扶貧。他認為,精準扶貧的第二個關鍵點是“扶”,他舉了一個騎馬的例子,教學生騎馬,扶他上馬,還要讓他會騎。“不會騎馬,扶貧就流于形式了。我們希望這種流于表面的東西至少不能出現在企業中,有損企業的形象。”
第三層就是貧困。劉磊認為貧困的認定應該是多元的,貧困不僅有物質上的貧困,也有精神上的貧困。“在多元的精準扶貧中,找到哪些是我們有優勢、能做的并且可以填補空白的。”
如何能夠更精準地實現教育扶貧?2016年,TCL公益基金會推出了“燭光微貸”項目,該項目聯合TCL金融集團的智融科貸進行“公益+教育+金融”的創新嘗試,為鄉村教師提供小額貸款的定向幫扶,改善鄉村教師家庭生產資金的流動,解決生活問題。
2018年,TCL正在搭建以“家”為核心理念的社會責任體系,魏雪認為,對“家”的獨特理解對TCL企業文化來說很重要,“我們為員工創造家一般的感受、在公益領域對受助人也給予家人般的關懷。”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我們希望以人為本,一個人就代表了一個家。”
變革與創新
TCL公益基金會的另一個關鍵特質是變革與創新。李東生認為,TCL的核心文化之一是變革和創新。
首先,一定要發掘能夠填補空白的領域。2007年,成立華萌基金資助高中生,看似很簡單的選擇,但在當時就是填補了一個空白。據魏雪介紹,當時的公益是覆蓋兩頭的。“有照顧小學生的希望工程、照顧大學生的圓夢工程,但是不屬于義務教育階段的高中三年是很少受到關注的。”
為了培養學生的人生觀,華萌基金將三所學校聯合起來,搭建了“華萌一家人”的校際聯動平臺。通過夏令營、新生見面會、華萌星課堂、大學圓夢畢業歡送會等形式,提升學生的個人素質,開闊視野。
“燭光獎”的設立,也是基于當時鄉村教師存在一些待遇低、職業上升空間窄等問題,有針對性地提供幫扶。
“一個是生活基本需求,月收入太少了,另一個就是職業培訓、學歷認證,第三個是職業榮譽感。”劉磊向南方周末記者舉了一個例子,他說,“燭光獎”頒發后,很多獲獎老師向他們談到鄉村教師在當地的地位很低,“得不到認可,尤其是男性的鄉村教師,沒有職業榮譽感。”而“燭光獎”提供了榮譽感,“我們會舉辦大型頒獎典禮,給予他們培訓證書”。
“燭光獎”的職業培訓來自TCL集團旗下、由教育部門批準成立的遠程教育內容服務機構——奧鵬教育。他們調動了企業現有的資源,和鄉村教師的培訓對接,提供有效服務。劉磊認為,“見縫插針,填補空白,并且結合自己的資源,是企業基金會能做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在教育精準扶貧全面推進的過程中,劉磊看到了鄉村教育顯著的改變,“直觀感受就是校舍變得非常好,老師待遇提高了”,每年,TCL公益基金會團隊都會去邊遠省市的鄉村小學走訪,也會動員員工作為志愿者參與,看看當地究竟是什么樣子,也要充分了解獲獎老師的真實情況。
他們逐漸發現了新問題,雖然待遇提高了,但一個鄉村老師背后還有一個家,一旦出現大病等生活中的重大改變,會束手無策,魏雪希望找到一種長效機制或方法,讓老師在有生活急需的時候,不再有后顧之憂,“燭光微貸”項目由此而生。
“燭光微貸”從開發到運行,都是全新嘗試,遇到了很多現實問題,“信譽怎么核查?流程怎么走?誰來擔保?啟動資金誰來保障?利息怎么收?”這是一個全新的架構,劉磊覺得探討可能性的這個過程很有意思,最后制定了低息微利、一年一貸、最多3萬的貸款模式。
劉磊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當時金融部門的同事都奇怪,不是做公益嗎?怎么還要利息?但劉磊認為,要用經濟的手段帶動鄉村老師培養個人能力,“不能寄希望于我有錢就要借給你,也是為了防止資金被濫用。”
精準扶貧是三十多年扶貧歷史的關鍵階段,也是對傳統扶貧的重大突破。TCL所參與的教育精準扶貧,即是企業力量參與中國教育精準扶貧的一種新路徑。
當然,對TCL企業基金會來說,每一次創新和變革,意味著打開一扇新的大門,比如說,“燭光微貸”運行兩年來效果不錯,下一步計劃面向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2018希望小學教師培訓辦的所有受訓教師。對于“燭光微貸”結合公益與商業的創新模式,劉磊有著很高的期待,“這可能是中國第一個針對鄉村教師人群的金融公益產品,希望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公益案例。”
此外,TCL公益基金會還在根據企業優勢設計新的項目,包括開發基于互聯網、人工智能方面的課程、軟件,用于鄉村教育,他們希望“不要讓下一代鄉村孩子在未來的人工智能時代落后”。
網絡編輯:柯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