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器”的本意與現代意義
“君子不器”而“器之”就是不囿于自己的器用專業、統觀全局而善于讓下屬的器用專業發揮出來。
責任編輯:陳愷辰 辛省志
孔子在《論語·為政》說了四個字:君子不器。因為記錄者沒有給出講話的情境,引來后世各種解讀。
(本文首發于2018年11月1日《南方周末》)
“君子不器”而“器之”就是不囿于自己的器用專業、統觀全局而善于讓下屬的器用專業發揮出來。這應該既是其本意,也體現了這句話不衰的現代意義。
孔子在《論語·為政》說了四個字:君子不器。因為記錄者沒有給出講話的情境,引來后世各種解讀。有段子手說“器”是“東西”,“君子不器”就是“君子不是東西”,這當然只是博人一笑、不足為訓的。
有人把“君子不器”解釋為孔子鄙視生產勞動。還舉出了《論語》中的旁證: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似乎挺有道理的。不過,孔子說過:“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如果能掙錢致富,當滴滴司機他也愿意。
主流解釋
現在看“君子不器”的主流解釋?!墩撜Z》何晏注:“器者,各周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