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名黑洞者約翰·惠勒去世——一個世紀的隱喻工作者

對于現代物理來說,風云詭譎、波瀾壯闊的20世紀真正結束于2008年4月13日。這一天,親眼見證了哥本哈根辯論的最后一位在世牛人約翰·阿奇博爾德·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也撒手而去了

 

對于現代物理來說,風云詭譎、波瀾壯闊的20世紀真正結束于2008年4月13日。這一天,親眼見證了哥本哈根辯論的最后一位在世牛人約翰·阿奇博爾德·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也撒手而去了,倘若宇宙的某個角落或者索性另外一個宇宙中,愛因斯坦和玻爾正翹首企盼著這個后生小輩到來,我想他們的歡迎辭早就呼之欲出了:嗨,約翰,聽說那邊這些年在折騰一個什么十一維的弦論,你給我們講講。
只見惠勒小心翼翼從褲袋里掏出一根軟皮管來,在引力場中用力甩了一甩:我知道你們一定會問的,所以,我早就準備好了!

 

約翰·惠勒,1911年7月9日出生于佛羅里達東北部港口城市杰克遜維爾的一個普通家庭,是家中最大的孩子,21歲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論文的內容是氦的散射與吸收原理。很快地,在與未婚妻珍妮特·黑格納訂婚后第3天,他就被送往哥本哈根,師從尼爾斯·玻爾。這位量子力學教父對弟子的影響之大,不僅僅限于學術和研究方面,更有關于人生態度,1985年美國物理學會的玻爾百年紀念會上,惠勒在講話中提到一個玻爾曾經講述給自己的佛祖的故事,然后不無深情地說:“玻爾本人對于人類問題的深刻理解,以及他對于身邊那些人的強大影響,使我們相信,像耶穌、老子、孔夫子和佛祖這樣的人,真的活著。”

1939年,惠勒隨同恩師離開丹麥回到美國。在納粹德國科學家已經成功地分裂了鈾原子的幾個星期后,他和玻爾一起作出了一個對核物理影響深遠的貢獻:核裂變的水滴模型。這個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釋鈾核的分裂。

玻爾此行主要目的是和愛因斯坦一起討論量子原理,但據惠勒回憶,“他和我交談的時間比起和愛因斯坦要來得多”。從此,惠勒即開始了他的普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