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扶貧中的“道真速度”

對道真扶貧來說,打通道路很重要,而茅臺推行的黨建扶貧工作更是打通精準扶貧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措施。

責任編輯:呂宗恕 實習生 方詩琪

2018年7月6日,茅臺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李保芳等前往道真調研脫貧攻堅工作。(茅臺集團供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11月1日《南方周末》)

對道真扶貧來說,打通道路很重要,而茅臺推行的黨建扶貧工作更是打通精準扶貧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措施。

雖然外力幫助脫貧是暫時有效的,但道真不少貧困村需要依托自身條件,在外力幫助下尋找到一條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半年前,78歲的涂仲書搬了新家。

新家位于貴州省道真自治縣忠信鎮新民村旁一座大山腳下的平地上,是一棟兩層獨棟別墅,一層約有90平米。像這樣的別墅,在當地一共有27棟,是當地通過精準扶貧的異地扶貧搬遷政策,分給了忠信鎮新民村27戶貧困家庭。

在新民村舉目四望,全部都是山。“我原來的家在山上。”涂仲書指了指遠處的山說,“去年才通的班車,過去從村里到縣里,要花兩天的時間,現在兩三個小時就到了。”新民村總支書記楊磊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

新家的對面是村里的文化廣場,廣場上有籃球場、健身器材和舞臺。據楊磊介紹,廣場是2017年11月完工的,由結對幫扶新民村的茅臺集團醬香酒公司黨支部出資興建。

這兩年,新民村發生了很大改變,227戶貧困戶減少到了34戶,曾經的重度貧困村迎來了新生機,而這種改變和茅臺集團醬香酒公司黨支部息息相關,路通了、村子里修了文化廣場、茶葉加工廠,村民養的生態豬在銷售遇阻的情況下,被茅臺集團各支部食堂采購消化,甚至天冷、天熱、逢年過節,都有人來噓寒問暖、送米送棉被。

對包括新民村在內的48個貧困村進行幫扶,在茅臺集團內部稱為“60·48工程”幫扶當真——集團60個直屬基層黨支部結對幫扶48個貧困村,以“黨建+精準扶貧”模式參與精準扶貧。因為有茅臺的幫扶,48個貧困村變化很大,這一變化在當地被干部村民稱為茅臺“道真速度”。

“晴通雨阻”的新民村

道真自治縣位于貴州省北部,是全國兩個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之一。新民村距離道真縣城41公里,一路要翻過兩座大山,道路險峻。村民們的家基本上分布在大山里,平常來往,以前“基本靠走”。

茅臺集團駐道真幫扶工作隊隊員鄔倫濤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道真縣48個貧困村大多都在這樣的深山里,有些村子地理條件更為惡劣,“往前看是山,往后看還是山”。

2015年5月13日,貴州省委、省政府在晴隆縣召開扶貧開發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柯珂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