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魚咀村:一場產業扶貧的鄉村實驗
位于粵中北部山區的英德市,生態環境良好、毗鄰珠三角腹地,一直是廣東省經濟欠發達地區。這座村莊正在進行一場國企民企聯手扶貧的“造血”實驗。
責任編輯:呂宗恕 實習生 方詩琪
魚咀村村民的養雞場。
(本文首發于2018年11月1日《南方周末》)
除了傳統農業的種植和養殖業,碧桂園和廣物控股集團扶貧工作隊一致認為,文旅項目的附加值高,把魚咀村的基礎設施恢復完善好,做好相應的配套和游樂設施,結合魚咀村本身的風景、文化歷史基因,吸引城市中的人來到這里休閑旅游消費,當地的種植業、養殖業、手工業很快就能給農民帶來更多收入。
位于粵中北部山區的英德市,生態環境良好、毗鄰珠三角腹地,一直是廣東省經濟欠發達地區。2018年10月11日,南方周末記者在探訪英德市魚咀村時發現,這座村莊正在進行一場國企民企聯手扶貧的“造血”實驗。
2015年廣東省將魚咀村評定為省級貧困村時,這座村莊沒有自來水,也未完成寬帶的覆蓋和普及,處于貧困線之下的114戶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4000元,大片荒置的農田無人耕種。
2016年,作為廣東省廣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物”)的定點扶貧地區,廣物分派了人力和資金來到魚咀村住村參與當地扶貧工作;2017年底,碧桂園同樣派駐了專職扶貧幫扶小組進駐該村進行攻堅共建,至此,魚咀村的精準扶貧工作有了除政府、村委之外的“第三方力量”,兩年時間里,廣物和碧桂園集團(以下簡稱“碧桂園”)在這個村莊中重點開展的產業扶貧,給這個村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今年下發的《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中,將產業扶貧列為一項具體的精準幫扶舉措。意見指出,地方要深入實施貧困地區特色產業提升工程,因地制宜加快發展對貧困戶增收帶動作用明顯的種植養殖業、林草業、農產品加工業、特色手工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積極培育和推廣有市場、有品牌、有效益的特色產品……將產業扶貧納入貧困縣扶貧成效考核和黨政一把手離任審計,引導各地發展長期穩定的脫貧產業項目。
經過碧桂園和廣物扶貧工作隊的精準幫扶,魚咀村在經濟發展和人均收入上已經實現了數倍的飛躍。
后天貧困?
廣東348省道從魚咀村大門口經過。貧困像這里揮之不去的腫瘤,讓走得動的村民逃離,卻把老幼病殘留在了村中。
魚咀村臨江而建,因地貌形如鯉魚躍江捕物而得名。北宋時期書法家米芾曾經在此處擔任縣尉。發源于廣東北部山區的連江在流經連州、陽山、英德后,水勢從此處逐漸走緩,隨后匯入北江、流入珠江、奔向大海。這里曾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柯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