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企業的潛力和優勢
“精準扶貧”是近年來中國的重要議程之一。
責任編輯:呂宗恕 實習生 方詩琪
甘肅瓜州“善果”枸杞晾曬場。
(本文首發于2018年11月1日《南方周末》)
“精準扶貧”是近年來中國的重要議程之一。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扶貧已讓逾7億人口擺脫絕對貧困,成為世界反貧困史上的奇跡。2013年起,中國扶貧進入了“精準扶貧”階段,瞄準扶貧對象,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扶貧,實現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目標。其中,大批不同規模、不同所有制的企業和企業家,以不同形式參與扶貧開發,成為中國扶貧的重要力量,并提供了獨特的創新樣本。為此,本期南方周末聚焦企業及企業家在精準扶貧中的具體實踐與遇到的挑戰。
據統計,有超過6萬家民營企業參與精準扶貧,到2017年底,已有5.12萬個村落得到包括民企在內的企業幫扶。
“優勢互補、有創新性、關注扶貧領域項目的持續性,這些都是社會組織、民營企業參與精準扶貧工作中的優勢所在。”
2018年10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給“萬企幫萬村”行動中受表彰的民營企業家回信,對民營企業踴躍投身脫貧攻堅予以肯定,勉勵廣大民營企業家堅定發展信心,踏踏實實辦好企業。
從安徽鳳陽的小崗村,到湖南花垣的十八洞村,若要回顧改革開放40周年給整個中國社會帶來的翻天覆地般的轉變,“扶貧”與“脫貧”絕對是繞不開的兩個關鍵詞。
據國務院扶貧辦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40年來,我國貧困人口數量已從1978年末的7.7億人下降到2017年末的3046萬人,累計減貧7.4億,貧困發生率也從97.5%下降到了3.1%。聯合國2015年發布《千年發展目標報告》指出,中國對全球減貧工作的貢獻率超過70%,起到了“火車頭”的作用。
改革開放初期,部分農村曾憑借釋放的生產力,依靠市場快速脫貧;1986年,國務院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領導小組成立,標志著我國由政府主導的大規模、有組織的扶貧開發正式啟動;1994年,《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提出,要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動員社會各界力量解決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問題;2013年進入“精準扶貧”階段后,全社會對扶貧工作的參與積極性有了很大提升。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強調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2018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打贏脫貧攻堅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指出,動員全社會參與脫貧攻堅,要激勵各類企業,社會組織扶貧,深入推進“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引導民營企業積極開展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公益扶貧……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柯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