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引領了轟動臺灣樂壇的民歌運動,被稱為“臺灣民歌之母”
上世紀70年代,陶曉清擔任“媒婆”的角色,盡其所能地挖掘年輕人的真誠與創意,引領了轟動臺灣樂壇的民歌運動
責任編輯:周建平
陶曉清 臺灣資深廣播人,作家亮軒(本名馬國光)之妻,音樂人馬世芳之母。從1975年開始陸續在自己的節目里播放年輕人的原創歌曲,引領了1970年代臺灣民歌運動,被譽為“民歌運動之母”。從廣播圈淡出后,她在2010年取得了加拿大海文學院的諮商證書,成為合格的心理諮商師,是海峽兩岸心理諮商課程的領頭人物。 圖 / 七七
上世紀70年代,陶曉清擔任“媒婆”的角色,盡其所能地挖掘年輕人的真誠與創意,引領了轟動臺灣樂壇的民歌運動
1975年6月6日,臺灣歌手楊弦和胡德夫在臺北中山堂舉辦新作發布會暨“中國現代民歌之夜”演唱會,上半場都是臺灣當時流行的西洋各國民謠,進入下半場,楊弦開始唱自己的歌——將余光中的詩填入自己寫的曲中,《鄉愁》《江湖上》《民歌》等歌曲在這場演唱會上推出。
在當時的臺灣,“舊上海”式風花雪月的歌曲、日本及西洋的翻譯歌曲、瓊瑤“三廳式電影(客廳、飯廳、舞廳)”的相關歌曲大行其道。楊弦的創作跳脫出原有框架,余光中的詩純美簡單,楊弦曲調甘美清麗。歌手、樂手的通力配合使得這場民歌演唱贏得了兩千聽眾經久不息的掌聲。余光中事后評價:“至于楊弦的歌曲自命民歌,也無非是向往其清純天然,有意表示與當代的流行歌曲劃清界限而已———正如李白、白居易、劉禹錫等詩人借樂府民謠來重振唐詩一樣。”
時任中國廣播公司主持人陶曉清是臺下鼓掌的觀眾之一,她向楊弦要來了卡帶,在自己的節目《熱門音樂》中播放了三首歌。此前,《熱門音樂》只介紹西洋流行音樂。陶曉清一度擔心遭聽眾非議,沒想到來信都是贊美,也有聽眾分享自己寫歌的經歷。陶曉清意識到臺灣社會已經有一股創作音樂的能量在醞釀,她邀請聽眾寄來自己的作品,開始推廣本土民歌。作為民歌最早的推廣者,陶曉清被稱為“民歌運動之母”。
19歲時,還沒畢業的陶曉清已經在中國廣播公司擔任主持人,是當時最年輕的電臺主持。她出生在一個音樂家庭,爸爸拉胡琴,媽媽彈風琴,平時的家庭活動是全家一起唱歌。媽媽喜歡西洋歌曲,常常放著黑膠唱片教陶曉清英語。讀書時,西洋歌曲排行榜每周必看,有同學問這周第一名是什么,她一定能唱出來。她進入校園電臺主持節目,憑借超過同齡人的經驗和聲音掌控力進入中國廣播公司,主持介紹西洋音樂的《熱門音樂》。正式工作后,她開始系統學習西洋音樂知識。電臺提供原版唱片,也可以買外國雜志,她積累了大量一手資料,唱片漸漸堆滿了家里三面墻。
聽眾大多不是專業的歌手,寄來的卡帶甚至連合格的demo都算不上。有的曲子不錯,陶曉清會拿給會寫詞的人,有的詞不錯,她會找能譜曲的人,“你看看這個詞會不會有靈感。”有的詞曲都有了,聲音不好聽,她會去找歌手唱。“在民歌時期,我就像一個媒婆,在民歌還沒有那么多唱片給我們用的時候,用各式各樣的方法(推廣),每個環節都是一種創意。”
1976年,陶曉清在淡水文理學院組織了“民謠演唱會”。歌手李雙澤扛著吉他,拎著可樂瓶,上臺便說:“從國外回到自己的土地上真令人高興,但我現在喝的還是可口可樂。”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