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猶太難民的老上海記憶:東方故鄉庇我平安

“我的飛機甫一降落在上海浦東機場,紀錄片的拍攝就正式開始了?!?br />
10月的一天,91歲的美國老人莉蓮·威倫斯經過20個小時長途飛行,抵達上海。比起拍攝紀錄片,更讓她興奮的是將與半個世紀前老上海的人生軌跡重合。

“我的飛機甫一降落在上海浦東機場,紀錄片的拍攝就正式開始了。”

10月的一天,91歲的美國老人莉蓮·威倫斯經過20個小時長途飛行,抵達上海。比起拍攝紀錄片,更讓她興奮的是將與半個世紀前老上海的人生軌跡重合。

莉蓮·威倫斯在華盛頓家中接受采訪。(新華社記者金悅磊攝)

盡管父母來自俄國、本人大半生在美國生活,威倫斯卻始終覺得,這座遙遠的東方都會才是自己的第一故鄉。

這里曾庇護了當時無國可依的她。她想讓更多人知道像她一樣的避難者故事。

租界之外另一個“中國人的上海”

一本回憶錄,成為威倫斯重訪上海的“車票”。

威倫斯的回憶錄StatelessinShanghai(直譯為“一個無國籍的人在上海”)2010年出版。由南京大學劉握宇翻譯的中譯本《一個猶太人的上海記憶(1927-1952)》今年初出版。一部以她為主角的紀錄片正在制作之中。

從日據時期到新中國成立,威倫斯在上海出生,也在上海度過了自己人生最初的25年。就在剛剛過去的這個10月,年過九旬的她不僅面向鏡頭講述了自己避難老上海的回憶,還重新走訪了她生活過的地方——公寓、學校、小時候玩耍過的復興公園、經常光顧的電影院……

莉蓮·威倫斯的父親和母親。(翻拍自回憶錄)

為了逃離當時俄國國內動蕩的局勢,威倫斯的父親和母親分別從自己的家鄉輾轉逃到中國東北,又都在1920年南下抵達上海。他們在上海相識、相戀、成家。1927年8月,時局動蕩中,威倫斯出生了。

由于“無國籍”的身份,威倫斯一家在上海的活動區域幾乎就被限定在了狹小的租界內。

威倫斯說,即便是在上海被日本占領之后,他們在法租界的生活也更像是生活在一個歐洲泡沫里:她就讀法國學校,沒有學過中文,只會一些簡單的上海方言,跟家里的當地“阿媽”交流用的是“洋涇浜英語”,社交圈子也大多是在上海生活的歐洲人。

莉蓮·威倫斯13歲時留影。(翻拍自回憶錄)

直到她快6歲時,母親才允許她陪著“阿媽”上街買東西,另一個“中國人的上海”在她面前徐徐展開:那里既有十里洋場、歌舞升平的風光,也有戰火彌漫、民不聊生的慘景,街頭隨處可見乞丐、黃包車夫……

戰爭的沉重感讓無國可依的她感同身受,更讓她珍視避難上海的平安。

很多猶太人也不知道這段歷史

威倫斯1952年移民美國,曾在波士頓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任教,上世紀80年代初退休后搬到了首都華盛頓居住。

她愈發意識到,是時候記錄關于東方故鄉的一切了。

關于老上海的回憶錄一寫就是5年。近年來,威倫斯還頻頻在大學、讀書俱樂部舉辦講座、發表演講,講述關于老上海和上海猶太難民的故事。她希望憑借自己的學術經驗傳播好這些故事,讓更多的人了解那段不為外界熟知的歷史。

圖為莉蓮·威倫斯回憶錄中文譯本的封面。

威倫斯說,二戰時期因其“自由港”的特殊地位,上海成為大批中歐、東歐猶太難民的落腳點和聚居地。如今很多人可能知道為逃避納粹迫害而來到上海的歐洲猶太難民,但對來自俄國的猶太難民知之甚少。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因沙俄反猶,大批俄國猶太人移居中國東北,部分后又輾轉到上海。

她說,很多聽眾在聽完她的講述后給予了積極反饋,連很多猶太裔聽眾也十分感慨,他們之前對她講述的歷史聞所未聞。她期待中文譯本能讓更多中文讀者了解這段往事。

要是我是中國人我也會非常自豪

圖為莉蓮·威倫斯華盛頓家中的中式家具。(新華社記者金悅磊攝)

走進威倫斯位于華盛頓的家中,仿佛回到中國。中式對聯、水墨國畫、中國結、算盤、木刻畫……而上海家中用過的中式家具,也跟隨她一路漂洋過海到美國,如今依然擺在客廳最顯眼處。

客廳墻上還掛著幾幅展現上海外灘歷史變遷的照片和畫作。

圖為莉蓮·威倫斯華盛頓家中。(新華社記者金悅磊攝)

1996年,心心念念了近半個世紀后,威倫斯第一次重訪上海,驚嘆于眼前這座現代化都市。2015年,最近一次故地重游中,日新月異的一切更讓她感到“頭暈目眩”: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各式風味美食餐廳和咖啡店、高檔時裝店,還有衣著摩登的市民。

“當我1951年離開中國時,我從未想到中國有一天會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要是我是中國人,我也會為此感到非常自豪。”

(來源:新華國際頭條)

網絡編輯:邵小喬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