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導演李滄東的電影觀
午后秋陽斜照鳳儀門,飛檐翹角的影子在平遙古城西大街上漸漸拉長。2000年,導演賈樟柯在這面城墻上拍攝電影《站臺》,片中的小城文藝青年彈吉他唱歌,沒有觀眾。
沿西大街東行數百步是平遙電影宮。1950年代,這里是平遙柴油機廠。賈樟柯電影《站臺》曾在柴油機廠禮堂取景拍攝。如今,禮堂外墻上“鼓足干勁”的標語依稀可見,禮堂已變成平遙國際電影展紅毯拍照區。
責任編輯:宋宇 邢人儼
《燃燒》改編自村上春樹短篇小說《燒倉房》,在李滄東詮釋里,底層青年李鐘秀(左)和富家子弟本(右)各有各的迷茫和空虛,而與鐘秀處境相似的女孩申惠美(中)卻在黯淡無光的生活中癡心追尋著遠方以及神秘的“生命之舞”。李滄東認為,惠美才是這部電影的核心。
(本文首發于2018年11月8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那些生活中看不見卻實際存在的東西 韓國導演李滄東的電影觀》)
午后秋陽斜照鳳儀門,飛檐翹角的影子在平遙古城西大街上漸漸拉長。2000年,導演賈樟柯在這面城墻上拍攝電影《站臺》,片中的小城文藝青年彈吉他唱歌,沒有觀眾。
李滄東自稱在看了侯孝賢的《風柜來的人》之后,開始接觸電影。李滄東的電影聚焦韓國社會中的小人物甚至邊緣人物,現實主義風格背后透著哲思和人文關懷。
沿西大街東行數百步是平遙電影宮。1950年代,這里是平遙柴油機廠。賈樟柯電影《站臺》曾在柴油機廠禮堂取景拍攝。如今,禮堂外墻上“鼓足干勁”的標語依稀可見,禮堂已變成平遙國際電影展紅毯拍照區。
2018年10月,第二屆平遙國際電影展在平遙電影宮舉行。10月15日,韓國導演李滄東攜新片《燃燒》踏上紅毯。在平遙的三天,他像普通觀眾一樣看電影、“吃小吃,還做了做足療”。
李滄東與香港導演杜琪峰共同獲得了第二屆平遙國際電影展“東西方交流貢獻獎”。領獎時,李滄東分享了一段自己在平遙的“小插曲”:“今天我的手機丟了,大家全都幫我找,最后找回來了??傊荛_心。”
電影《燃燒》放映時,觀眾坐滿了500座的影廳“小城之春”。“這部電影非常長,也不是那種非常有趣的電影。”李滄東在映后交流中說,“大家能堅持看完并且來到分享會,我內心非常意外。”
1993年,39歲的李滄東由作家改行從事電影工作。從1997年執導處女作《綠魚》開始,他迄今只導演過六部影片,卻獲得了戛納、威尼斯等國際電影節的多個重要獎項。
2018年,李滄東新作《燃燒》提名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這部影片距他上次執導電影已經八年。李滄東一直思考當今社會的問題和自己電影的方向,他發現韓國當下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柴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