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與金庸
《水滸》如“牖中窺日”,視野是很狹隘的,但所見之處,卻真實得刺眼;金庸的小說如“顯處視月”,寫的是廣闊的世界,也都有點朦朦朧朧。
責任編輯:陳斌 實習生 劉伊霞
也有些為金庸辯護的文化人,他們喜歡拿《水滸》舉例,說當年也是被瞧不起的俗文化,現在不也成了經典,不能因為流行認定價值不高嘛。
(本文首發于2018年11月8日《南方周末》)
《水滸》如“牖中窺日”,視野是很狹隘的,但所見之處,卻真實得刺眼;金庸的小說如“顯處視月”,寫的是廣闊的世界,也都有點朦朦朧朧。
我是1970年代末出生的人,做學生的時代,金庸正風靡,也被鄙視。也有些為金庸辯護的文化人,他們喜歡拿《水滸》舉例,說當年也是被瞧不起的俗文化,現在不也成了經典,不能因為流行認定價值不高嘛。
作為金庸迷,當年對這個類比法自然挺喜歡。但現在想起來,《水滸》和金庸的武俠小說,真是完全不同的兩類書。
今天的研究者,大多接受《水滸傳》是世代累積的作品。就是他的作者是不是施耐庵、施耐庵究竟是什么人,這個問題并不重要。關鍵在于這樣一部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