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園 城市“寬窄”活法

跨過龍泉山,成都將完成從“兩山夾一城”到“一山連兩翼”的千年之變。

但變革并不意味著要將一切推倒重來。老城區更多依靠傳統街巷空間,新區則會構建出開放街區和獨立綠道。

城市綠化做了幾十年,過去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協調:拆遷問題怎么解決?投資從哪兒來?如今成都用“城市總動員”來解決協調問題,他們為此甚至開設了10期培訓班,授課對象是成都全市6000名干部。

責任編輯:吳筱羽

2018年6月15日,成都市三環路北四段熊貓綠道,市民在散步。(李艷華/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11月8日《南方周末》)

跨過龍泉山,成都將完成從“兩山夾一城”到“一山連兩翼”的千年之變。

但變革并不意味著要將一切推倒重來。老城區更多依靠傳統街巷空間,新區則會構建出開放街區和獨立綠道。

城市綠化做了幾十年,過去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協調:拆遷問題怎么解決?投資從哪兒來?如今成都用“城市總動員”來解決協調問題,他們為此甚至開設了10期培訓班,授課對象是成都全市6000名干部。

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項目國際咨詢答疑會的會場被Sasaki、艾奕康、LDA等6家設計單位咨詢師的提問包裹。

2018年8月23日下午,來自中國、美國、英國、荷蘭、澳大利亞、新加坡的咨詢師們坐在U型會議桌一側,對面是參與龍泉山項目的成都市6個區(市、縣)代表。

此前的兩天半,他們到全域面積為1275平方公里的龍泉山做了規劃設計前的現場踏勘。

按照要求,踏勘結束后,6家機構要在2個月時間內,完成各自的規劃設計,具體項目由答疑會后的現場抽簽決定。

他們參與設計的,是全球規劃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園。

2017年4月,成都在城市空間發展上提出“東進”戰略,龍泉山東側,簡陽市已在11個月前劃歸成都代管??邕^龍泉山,成都將完成從“兩山夾一城”到“一山連兩翼”的千年之變。龍泉山也從城市的邊緣一躍成為“綠心”。

在成都建設公園城市的定位中,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項目與天府綠道舉足輕重。它們都是體量驚人的大工程,留給參與者的時間十分緊迫。

城市發展的千年之變與前所未有的公園城市建設并行。試圖向南方周末界定這場變革時,成都市建委的干部習慣從“它不是”開始,比如:“它不是只在城市里多建公園。”“它不同于新加坡的花園城市。”

理想正在發酵。四川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景觀設計師白熙最直接的感受是忙碌,她負責其中的錦城綠道項目。如今,圍繞公園城市四個字,有指示、文件、規劃、研究、雛形和范本。城市的“管理機器”轟隆隆地開動,努力回應公園城市提出的要求和疑問。

這場剛剛開始卻已轟轟烈烈的城市發展躍進昭示這座城市執政者的雄心:為中國城市找一個可持續發展新模式。

2018年8月21日,成都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項目國際咨詢,入選設計團隊開始現場踏勘。(視覺中國/圖)

并不意味著推倒重來

2014年10月獲批為國家級新區的天府新區,是成都公園城市的雛形。

2018年2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府新區時做出指示:“天府新區是‘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節點,一定要規劃好建設好,特別是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長極,建設內陸開放經濟高地。”

公園城市概念由此提出,成立不滿四年的天府新區,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

數據顯示,天府新區總體規劃面積1578平方公里,建設用地占1/3,生態用地占2/3,“藍綠空間”占比超過70%,興隆湖、天府公園、鹿溪濕地……生態項目就有10個,綠地濕地1.5萬畝、河湖水體1.3萬畝,累計投入生態建設資金超過400億元。

據成都市規劃局副局長曾九利介紹,當時做天府新區規劃時,規劃者就注意將城市建設與生態結合。“所以總書記看了以后,留下的印象是在公園中建設的新區。”曾九利說。

在4月26日召開的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又一次提到天府新區:“我去四川調研時,看到天府新區生態環境很好,要取得這樣的成效是需要總體謀劃、久久為功的。”

公園城市概念提出三個月后,作為技術支撐的天府公園城市研究院掛牌成立,這是全國首個專門研究公園城市的研究機構。

據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設計四所所長王波介紹,天府公園城市研究院以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為主體,聯合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科研單位共同組建。研究院同時設立院士工作站和專家工作室,聘請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教授等多位學者為公園城市規劃建設顧問專家。

掛牌當日,8個由成都市指定、國內外權威專家領銜的公園城市研究專題首次公布,包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公園城市建設新模式研究”、“公園城市內涵研究”、“公園城市指標體系構建研究”、“公園城市對市民生活品質影響的研究”、“公園城市消費場景研究”、“公園形態研究”、“公園城市對城市品牌價值的研究”、“綠色生態價值研究”。

成都為“美麗宜居公園城市”這一目標投入精力巨大,但這并不意味著要將一切推倒重來。

按照城市發展的不同階段,成都將天府錦城公園、交子公園和鹿溪智谷作為展示成都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三大示范區。

在王波看來,公園城市要求在更好的環境中處理工作、生活等與人關系最為緊密的環節,需要對空間品質做整體優化提升。而不同社區,優化提升的方案各有不同。

“天府新區是公園城市理論的首提地,也代表成都未來新區的建設方向,所以天府新區在建設公園城市的工作上有很強的示范和代表意義。”王波告訴南方周末。

“老城區更多依靠林蔭道等傳統街巷空間解決上學放學、步行上班的空間,在天府新區就會構建出開放街區和獨立優先的綠道。”王波舉例。

盤活繞城防護綠地

成都市規劃館超過1300平方米的巨大城市全景沙盤上,綠道指示燈亮起,“一軸、兩山、三環、七帶”的布局清晰可見。這是成都的區域級綠道,撐起天府綠道這一全球規劃最長綠道體系的框架。

天府綠道全域規劃總長為16930公里,分為區域綠道、城區綠道、社區綠道三級。“一軸、兩山、三環、七帶”中,“一軸”指錦江生態綠道主軸,“兩山”即龍泉山、龍門山,“三環”即三環路、繞城高速、第二繞城高速兩側生態綠道,“七帶”即七條沿主要河道形成的主干綠道,覆蓋全域20個區(市)縣及高新區、天府新區直管區,連接各級城鎮和主要產業功能區。

“居民的活動主要在社區綠道和城區綠道中,而繞環綠道這樣的區域級綠道起骨架性作用,可以把綠道都串聯在一起。”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彭耕告訴南方周末。

“綠道是公園城市建設中的網絡化支撐,山水林田湖是生命體,綠道就是連接它們的通道。綠道對公園城市的重要之處在于它把生態區、鄉村和城市串聯起來。過去很多旅游資源是點到點的,串聯后提升了人的可進入和可參與程度。”曾九利說。

以天府綠道體系“三環”中的錦城綠道為例,綠道位于中心城區繞城高速兩側各500米范圍及周邊7大楔形地塊,跨經12個區,涉及生態用地133.11平方公里。“以前這133.11平方公里有生態功能,但只作為繞城的防護綠地,只有極少局部的、零散的空間允許人進入,如今大規模把這些綠地串聯起來,變成繞城的環形公園,人們可進入可參與。”

白熙在現場做了簡單計算,133平方公里的面積平均給成都1600萬左右的人口,人均占有綠地面積為8平方米左右。“綠地的可參與程度提高以后,這8平方米是你可以直接占有和享用,而非僅僅用來觀看。”白熙說。

錦城綠道項目一期工程于2017年9月2日開工建設,截至目前已建成78公里,完成45處驛站的主體工程建設。

王波展示的意向圖上,綠道布局和功能顯得更為具體,區域級綠道如同動脈,而密布的社區級綠道就如同毛細血管,這些毛細血管并不完全與已有路網重疊。

成都未來的社區規劃圖景中,過去封閉的街區將被打開,綠地空間和綠道將和公共服務完全結合在一起,通過慢行方式,人的活動與機動車活動將被盡可能地分開,干路保證機動車的行駛優先,社區內部則是慢行優先。

全國首只文旅專項債

幼兒園在南,小學在北,在兩者之間做一個開敞空間,兩所學校的門都設在開敞空間里,獨立鋪裝的綠道貫穿其中,接送學的空間與機動車分離。

呈現在這張意向圖上的,是王波理想中的綠道。

“在我們的城市空間內,可以想象外圍綠道像荷蘭那樣,中長距離出行也可以在綠道上騎自行車。而城市內部綠道,不只在公路邊,而是在傳統行人路外做一些可以開放行走的空間,這樣就可以將一些社會活動融入到開敞空間中,也將人的活動與道路邊的汽車尾氣完全分離。”王波說。

在前述場景當中,開敞空間的功能是方便幼兒園和小學上下學的安全集散。社區綠道未來能讓居民沿著兩側綠道迅速介入周邊的小學和幼兒園,又能迅速返回其所在的住宅區和商業區,不需再從外部道路繞一大圈。

“社區綠道的鋪裝是連續的,城市道路和自行車道、綠道相交時,機動車是要讓綠道的。”王波說,最終,社區綠道串聯起開敞空間,成為外圍綠地和景觀深入城市內部的載體。

除了景觀和出行功能,人們不禁對這一浩大工程提出投入產出比及實際價值的疑問。成都市規劃局副局長曾九利認為,除了串聯旅游資源,綠道還能把休閑、運動等城市功能連接起來,并放大效應。

譬如配套的四級驛站。按照成都市城鄉建設委員會(下稱“成都市建委”)2017年12月發布的《成都市天府綠道建設導則》,驛站的形態既包括城市公共功能中心、特色小鎮、特色園、林盤院落、服務站、休憩點等,提供游客集散、旅游度假、商業服務、文化展示與體驗等功能。

按照規劃,天府綠道在2020年呈“兩環一軸”,由錦江綠道、錦城綠道和熊貓綠道組成,長約750公里,由成都市建委牽頭負責建設。南方周末了解到,天府綠道工程龐大,各級綠道有不同的建設方參與。

其中,錦江綠道由中交疏浚和成都文旅合資成立建設投資公司,錦城綠道則主要由成都市國資委旗下興城集團投資建設。據成都市建委景觀處副調研員柳志新介紹,與錦江、錦城綠道不同,102公里的熊貓綠道由成都城投結合三環路擴能提升工程建設,大型驛站和商業設施較少。

240公里的錦江綠道沿江穿城而過,經過10個區縣,輻射成都全域70%的人口,串聯城市重要功能區,錦江綠道負責招商的工作人員透露,錦江綠道將設置269處驛站,提升9個特色鎮,打造240處川西林盤中心城區,同時開發“夜游錦江”等旅游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8月20日,上交所發行了四川省成都市錦江綠道專項債券,債券評級為AAA級,核準規模20億元,期限7年,募集資金主要用于成都錦江綠道一期示范項目建設。這也是全國首只文旅專項債券。

“城市總動員”

南方周末獲得的一份由成都市林業和園林管理局(下稱“成都市林園局”)起草的《成都市全域增綠攻堅行動方案(送審稿)》顯示,到2020年,成都市建成區綠地率要達到40%,綠化覆蓋率達4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5平方米。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規定完成時間比原計劃提前了兩年。2018年4月24日,成都市林園局局長楊小廣做了《成都市人民政府關于持續推進全域增綠工作情況的報告》,原計劃任務完成的時間是2022年。

“農村的森林建設、城市的綠化建設、道路、水系,方方面面的綠化都屬于全域增綠的范疇,全域增綠行動是全覆蓋的。”成都市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李智彪告訴南方周末,成都的全域增綠由成都市委市政府牽頭,各個部門、區市縣、社會單位及公眾均參與其中。

“最難的還是城市,特別是這些年經濟社會發展加速,人口聚集加速,城市規模擴張得很快,城市建設要先解決基礎設施和居民居住生活工作的問題,在綠化上就有欠賬。”李智彪說,其中最突出的欠賬是需要大片地塊建設公共綠地和公園綠地。整體來看,成都公園數量不足,分布也不均勻。

基于現實,他們提出按“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原則布局小游園和微綠地。方式之一是挖掘城市土地資源的潛力,發力舊城改造,拆除違章建筑、圍墻,同時將這些區域小塊的建設用地保留下來,不做房地產或商業開發,而是建成相應片區內的小游園。

鄉村也被擺到更重要的位置,還特意提到了“重塑川西田園景觀”,因國家非遺“道明竹編”而得名的成都崇州市道明鎮竹藝村是目前已建成的代表。

事實上,綠化工作從1949年以后就持續在做,李智彪感覺到,如今的工作推進力度“不一樣”,在于“以往是以部門為單位,現在是黨委政府為主導的全社會參與、整體推進”。

在李智彪看來,過去城市綠化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協調:“拆遷問題怎么解決?投資從哪兒來?這涉及多部門的協調。如今有多部門協調平臺和機制,就和過去單個部門推進有本質區別。”

“城市總動員”效果立竿見影。

成都市林園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17年,成都新增綠地面積810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1.63%,綠地率達36.8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3.66平方米,城市綠化水平整體提升。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底,成都在公園增綠方面,新改擴建小游園、微綠地及1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園綠地119個。上半年,成都啟動城區級和社區級綠道建設1256.55公里,啟動“城市綠心”龍泉山森林綠道建設230.2公里,啟動2萬平方米以上公園建設8個。

“2萬平方米以上公園建設難度相對要大得多,但這兩年的推進速度還是很快,2017年我們在城區建了6個。”李智彪說。

“城市總動員”還體現在連續多個周末舉辦的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專題培訓班上。

一名受訪的當地干部展示了培訓班上的一張課件:“將成都整體建設成為一座‘大公園’,以綠道為脈絡,以山川為景勝,以農田為景觀,以城鎮為景區,實現全域公園化,繪就錦繡天府新畫卷。”

這10期以“正確引導成都的城市發展進程”為目的的培訓班,授課對象是成都全市6000名干部。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