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再定義 “領館第三城”
國內城市中,領館數量位居前兩位的是上海和廣州,分別有108家和58家,其它城市實際上也只能將追求“第三”作為最高目標。成都已是名副其實的“領館第三城”。
“我們內陸城市要開放,首先就要做戰略通道、做樞紐。這種模式也不是我們首創的,全球可以叫‘無水港’的城市還有很多?!?/blockquote>責任編輯:吳天適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18年10月5日,成都林盤和綠道上的道明竹藝村。
(本文首發于2018年11月8日《南方周末》)
國內城市中,領館數量位居前兩位的是上海和廣州,分別有108家和58家,其它城市實際上也只能將追求“第三”作為最高目標。成都已是名副其實的“領館第三城”。
“我們內陸城市要開放,首先就要做戰略通道、做樞紐。這種模式也不是我們首創的,全球可以叫‘無水港’的城市還有很多。”
以色列駐成都總領事館首任總領事藍天銘的任期結束了。2018年9月26日,他乘坐從成都直飛以色列特拉維夫的航班回到以色列,那也是這條航線的首個航班。
“直航的開通也是我們四年工作重要成就之一。我也非常榮幸能夠成為第一批旅客,乘坐這一航班回到以色列,為我四年的任期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2018年7月30日,藍天銘在電子郵件中寫下離任感言。
4年前,以色列駐成都總領事館開館,藍天銘主動申請作為首任總領事,來到這座“充滿著無限機遇與潛力”的城市。這四年中,每次往返,他都必須從北京、香港或曼谷轉機,耗時15小時以上。但隨著中國中西部地區首條直飛以色列的航線開通,他的離任之行縮短了5個小時。
“直航是果,因是兩地人民越走越近。(自領館設立后)越來越多成都人去以色列,越來越多以色列人來成都旅游、尋找機會,加速了直航的開通。”8月22日,以色列駐成都總領事館副總領事崔梧蕤坐在領事館辦公室里,與南方周末記者談起以色列與成都的緣分。窗外是成都最繁華的太古里商圈,國際品牌云集,游人如織。
無論是作為外交官,還是作為生活在蓉城的外國人,崔梧蕤都對成都這座偏居西南腹地的內陸城市展現出的“開放態度”感受至深。
曾經“蜀道難”的成都,如今正通過百余條國際航線和中歐班列聯通全世界,國際友城達35個。截至2018年9月,在蓉領事機構已達17個,成都的“朋友圈”遍布四海。
成都“開放態度”的展現,當然不僅在于廣交好友,喜迎賓客,更在于制造機遇,創造條件。當前,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正在建設之中,建成之后,成都將成為國內除了北京、上海之外,第三個有雙國際機場的城市。
不久前,崔梧蕤受邀參加成都市對外開放大會時,就直言成都的開放“非常值得學習”。
打破閉塞的“西部宿命”,站上對外開放的高地,是成都謀變的必答題。
2018年3月,從空中俯瞰天府國際機場建設工地。
“熊貓”這張牌當然要打
以色列是第12個在成都設立領事館的國家。2018年4月11日,隨著奧地利駐成都總領事館開館,外國獲批在蓉設立的領事機構達到17家,成都已是名副其實的“領館第三城”。
國內城市中,領館數量位居前兩位的是上海和廣州,分別有108家和58家,其它城市實際上也只能將追求“第三”作為最高目標。
相比上海、廣州對外開放歷史的悠久,身處四川盆地的成都,靠什么吸引外國領事機構紛紛入駐?
很多人拿這個問題“為難”黃濤。每當此時,這位成都市人民政府外事僑務辦公室領事涉外處處長就擺擺手:“這個真沒什么好說的。”
黃濤不是故作謙虛。他的解釋是:“(國家)設領館和企業落戶不同,會把一座城市的戰略地位看得更重。他們認為成都是中國西部的一個戰略要地,這是設領的基本考量。”
不過,中國西部的戰略要地,不止成都一城。在“基本考量”之外,如何吸引各國在中國多設立一座領事館,且將新設立的領事館落在成都,依然煞費思量。
黃濤形容他的工作就是“代表城市交朋友”,而奧地利這位朋友是成都的老朋友了。
早在1983年,成都就與奧地利第三大城市林茨結為友好城市。成都有時也到奧地利舉辦城市推介活動,或者雙方合作進行文藝演出。“過去幾年還是(在)打基礎,不然決策者連成都在哪、什么情況都不知道,你讓他們怎么做選擇?”黃濤說。
向外國人“推銷”成都的過程中,黃濤也摸索出一些規律:“一定要先說城市氣質,接下來才說經濟活力。成都自古以來就是一座開放包容的城市,這對外國人很有吸引力。”
“推銷”時,“熊貓”這張牌當然要打,一說熊貓,外國人就覺得親切,而且相信這座城市周邊生態良好。然后再介紹成都的主要領館——“它的帶動作用無與倫比”,此外還有已落戶的世界500強企業工廠——“標桿性的,說明環境適合制造業人才”。
華西醫院和國際學校也須隆重介紹。黃濤的經驗是:“你問外交官愿不愿意來成都,他首先要問小孩去了能不能讀書。你和他說GDP數字多高,他聽著(只覺得)不錯;你說有三所國際學校,他立馬想要跟你交流一下。”
成都發展越好,黃濤對外“交朋友”時底氣就越足。2013年,蓉歐國際快速鐵路貨運直達班列(簡稱“蓉歐快鐵”,2016年正式更名“中歐班列”)開行,極大增強了爭取沿線國家來蓉設領的說服力。
最典型的是波蘭。蓉歐快鐵最早開通的線路終點在波蘭羅茲,“當時我們一見到波蘭朋友就說,您(波蘭)應該來設立一個領館。”2015年,波蘭駐成都總領事館開館,首任總領事卡夏稱,借助中歐班列促進波蘭和四川的貿易往來,正是波蘭領館的重要使命之一。
波蘭以外,自2013年起,澳大利亞、新西蘭、以色列、捷克、瑞士等國家接踵而至,在成都設領。2018年,奧地利終于來了。至此,獲批在蓉設領的17個國家中,有9個來自“一帶一路”沿線。
2018年4月11日下午3點,在悠揚的莫扎特小提琴奏鳴曲中,奧地利總統亞歷山大·范德貝倫和總理塞巴斯蒂安·庫爾茨,共同見證奧地利駐成都總領事館正式開館。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同期訪蓉,這在黃濤的印象中是“前無古人”的。
中歐班列功不可沒
奧地利駐成都總領事館開館次日,奧地利總統、總理一行來到位于青白江的成都國際鐵路港,在午間的陽光中為首班直抵奧地利維也納的中歐班列送行,41個集裝箱滿載著LED顯示屏、輪胎、機載配重件、燈具等總值約150萬美元的貨物,最終由霍爾果斯口岸出境,途經哈薩克斯坦、俄羅斯、斯洛伐克等多個國家,全程運行約9800公里。
14天后,已回到維也納的奧地利總統又在明媚陽光中,迎接這趟列車的抵達:“我在成都與這輛漂亮的中歐班列告別,今天我又在這里來迎接它。因為我相信它不僅僅是中奧經濟友好交流的信號,同時也是文化友好交流的信號。”
“原來沿海開放的格局中,成都是開放的后沿?,F在依托我們鐵路、航空樞紐的發展,變成了西向、南向開放的前沿。”成都市規劃局副局長曾九利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面對對外開放格局的變化,成都“必須抓住這個機遇”。
對于打造國際鐵路樞紐,從成都出發的中歐班列功不可沒。
成都從一開始就推出公共班列,定期發車。
“做樞紐,除了要有量的支撐,還要有穩定的運力保障。有些城市是貨裝滿了再走,我們不是。我們第一年(2013年)每周一班,雷打不動,來多少貨都開。”成都市口岸與物流辦公室(簡稱“物流辦”)副主任張弛說,“這取決于一個城市造港的初心。”
定期發車意味著不能保證滿載,但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市場會形成穩定預期。
“方便企業組織貨源。企業知道今天有一班,就可以提前把貨發過去。如果今天開,明天不開,沒有固定的時刻表,那就很難響應客戶的需求。”張弛說。
成都國際鐵路班列有限公司操作部副部長馬飛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成都的定位是保證公共班列穩定開行、兼顧滿足客戶的定制化需求:“在空運、海運間有個新的運輸方式供客戶選擇,我們是在培育市場、轉變客戶觀念。”
第一年四十多列,第二年七十多列……五年后的2018年,每天從成都至歐洲間往返的班列已不少于3列(包括公共班列和定制班列)。
2018年6月28日,一列載著液晶顯示器、筆記本電腦等電子產品的列車緩緩駛出青白江,駛向荷蘭蒂爾堡,標志著成都成為國內首個實現中歐班列累計開行達2000列的城市。
主流媒體的報道對此予以盛贊:“經過五年運行,中歐班列(成都)已織線成網,連接境外21個城市、境內14個城市……”“成都未來將重點打造7條國際鐵路通道和5條國際鐵海聯運通道,通過12條大通道實現成都與歐亞大陸及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多方式、多路徑快速聯通,從根本上打破西部地區發展外向型經濟必須依賴港口的歷史,成都,一躍成為中國內陸開放新高地。”
當地時間2017年11月28日,意大利米蘭至成都的中歐班列實現首發,運輸時間約14天,這是成都開通的第11條國際貨運班列線路。
“造港不只是沿海城市的專利”
“我認為,造港不只是沿海城市的專利。”張弛對南方周末記者解釋成都的“初衷”,“我們內陸城市要開放,首先就要做優通道、做強樞紐、做大‘無水港’。這種模式不是我們首創,全球可以叫‘無水港’的城市還有很多。”
在內陸造港,一則是打造鐵路港,再則是打造航空港。
鐵路港方面,張弛的想法很明確:“成都必須要避免被邊緣化。”成都規劃局副局長曾九利則舉了一個例子:在她著手做成都市總體規劃時,發現國家高鐵網絡規劃中對成都的地位和作用不夠重視,只把成都作為一個節點,沒有作為樞紐。“我們提出以后,市里面非常重視,就和相關部門包括鐵總聯系?,F在把成都的高鐵網絡加強了。”
航空港方面,張弛也感嘆:“北上廣三大航空樞紐發展那么多年,現在已經很成熟了,成都要想后來居上建成樞紐,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過去,成都市物流辦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是,每年開通三條國際航線,這更多是在做大網絡。新一屆市委市政府在審視后確立了成都發展國際航線網絡的“新手法”,那就是“立足區位、著眼長遠、客貨并舉、量質并重”。“我理解,這就是要求我們從過去單純的做大網絡轉向做優網絡、做強樞紐。對現有網絡要條分縷析,對未來規劃要有條有理。”張弛說。
于是,“深耕歐非、加密美澳、覆蓋亞洲、突出東盟”的國際航線發展戰略很快呈現,發展路線圖也躍然而出:到2022年,重點打造48條服務于G20國家間政商聯系的精品商務航線、14條服務跨國企業生產和貿易需求的全貨運航線、30條服務對外交往和國際消費的優質文旅航線,全面形成覆蓋歐美澳亞非的國際航空干線網絡。
“成都是中歐航路的中點,每天從我們頭上飛過去的航班不計其數。我們要吸引它們(在成都)停下來。”張弛解釋打造鐵路港、航空港對于城市的意義,“班列、航班一旦停下來,就會給這個地方帶來客源和貨源。成都要做樞紐,首先是要截流——不同方向來的貨在這里重新組配,再通過多種交通方式分流出去,這一定是個增值的過程,這也是物流和樞紐的價值所在。”
張弛所說的“在內陸造港”,其官方說法是——打造國際門戶樞紐。這也是2018年6月2日成都市對外開放大會的主題。
“當今時代,誰成為國際門戶樞紐城市,誰就能占據全球城市網絡體系的節點位置,發展成為世界城市。”成都對標法蘭克福、新加坡、迪拜,提出樹立國際視野、放眼全球坐標,建設泛歐泛亞、向西向南開放的全球城市網絡節點,成為中西部地區開發開放的重要樞紐。
新的天府國際機場其實早在2016年5月就已經開工,預計到2019年基本建成。2020年投運后,將實現年旅客9000萬人次、貨郵200萬噸的吞吐量。此外,通過高速鐵路和城際鐵路的連入,天府國際機場將實現“空鐵聯運”,在800至1000公里范圍內收集國際客流和高貨值貨流,使成都成為我國西南地區面向南亞、中西亞、歐洲的國際空港門戶樞紐。
外貿依存度仍需提高
為了6月2日的對外開放大會,成都足足籌備了半年。高朋滿座,外國駐蓉、渝、昆領事機構代表、世界500強企業代表、外國商協會代表、外國創業企業代表悉數到場。
這次會議上,成都并沒有回避外貿依存度仍需提高的現狀。雖然外貿依存度與沿海地區相比仍存在差距,不過在西南美國商會會長王曉東看來,成都對外資而言正變得更有吸引力。
王曉東2002年左右來到成都,他認為成都作為一個內陸城市,在吸引跨國企業進駐方面本來“沒有值得炫耀的先天資本”。
成都現在每三個月舉行一次外商投資企業座談會,王曉東會提前向商會內的企業收集問題。“各個局的局長都在,當場說問題能不能解決、怎么解決。”
2017年4月1日啟動的成都自貿區,被視為“高質量外資企業的集聚地”。一年多來,自貿區內已新增企業2.9萬戶,其中新增外商投資企業292戶,85%集中在高端服務業領域。
數字的背后是,近幾年,關注并愿意看好成都的外資企業,正悄然增加。
根據《財富》雜志發布的2018年世界500強企業排行榜,已在蓉落戶的世界500強企業為285家,總數比2017年增加4家,達到歷史新高。
從近5年的情況看,2018年比2014年總數增加23家,增幅接近9%,其中,境內企業總數增加18家,增幅達26%,高于總榜單中國企業增速。
這從另一個角度顯示了成都的國際吸引力正在提高。成都也提出,要主動對照世界銀行國際營商環境評估標準體系進行自我檢視,建立完全符合國際規范和靈活高效的開放管理體制,打造中西部國際營商環境標桿城市。在成都市對外開放大會上,成都市領導提出,要著力打造市場開放先行城市,主動爭取國家部委支持,率先在國家新一輪開放領域先行先試。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