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與人類同傳:傲慢與偏見 戰爭與合作

他瞥見屏幕上打出中文,他說一句,出一句。他有意停頓,字幕突然消失。接著往下翻,字幕變為英文。再過了會兒,英文字幕也不復出現。

上外高級翻譯學院副院長戴惠萍想過,如果真的有一天,同傳經年累月習得的技藝被AI一夜間替代了呢?

責任編輯:吳筱羽 實習生 李權虎

2018年5月16日,天津,第二屆世界智能大會上的同聲傳譯。(東方IC/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11月8日《南方周末》)

他瞥見屏幕上打出中文,他說一句,出一句。他有意停頓,字幕突然消失。接著往下翻,字幕變為英文。再過了會兒,英文字幕也不復出現。

上外高級翻譯學院副院長戴惠萍想過,如果真的有一天,同傳經年累月習得的技藝被AI一夜間替代了呢?

2018年10月20日午后,廈門市翻譯協會會長韋忠和走進北京中關村互聯網創新中心。這里是人工智能企業科大訊飛的北京總部,一場同傳行業專家懇談會在這里低調進行。

這是一場科大訊飛和同傳業界交流的閉門會議,媒體被拒絕進入,參會專家包括韋忠和、北京大學醫學部應用語言學系教授李俊等十余人。

“內部懇談會主要是請一些同傳人員和行業人士,介紹科大訊飛開發的口譯相關產品,包括口譯助手及會議系統等,傾聽大家看法,”韋忠和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會上大家對產品評價不錯,也坦誠提了一些建議。由于未獲授權發布,我只能說這么多。”

在科大訊飛旗下平臺“訊飛聽見”的官微上,懇談會被描述為“更好地探討科技發展與行業需求的有機協同、探討在合作中與各方一起尊重同傳行業積淀和譯員知識產權”。

發出會議邀請函僅8天前,科大訊飛剛被同傳譯員Bell Wang在知乎上指控AI同傳“造假”,實為“語音轉換文字”及“機器朗讀人類同傳識別出的文稿”,陷入一場真假AI同傳風波。

AI洶涌而來,素有翻譯行業塔尖之稱的同傳,無法回避與技術共處,亦無法回避相處中的傲慢與偏見。南方周末記者采訪發現,同傳譯員最初面對技術的驚惶已隨現實中的接觸得以平靜,如今,相比對技術本身的擔憂,他們更焦慮于技能提升,憤怒于權益受損。

技術迭代不斷,在言過其實或恰如其分的宣傳中,更焦慮的或許不是“被搶飯碗的人”,而是風口上的AI行業。

試探一臺機器

風波并非偶然發生,同傳業的不滿積蓄已久。

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副院長戴惠萍便有過和Bell Wang類似的經歷。同在9月,他應邀為一場創新會議擔任同傳。會議前幾天,他收到通知說“科大訊飛會有AI同傳,同時播放”。

戴惠萍提出了異議。他是國際會議口譯員協會(AIIC)會員,AIIC嚴格遵循行業準則,堅持交同傳譯員所產生的譯文只供現場聽眾使用。

交同傳,指的是雙語交替傳譯和同聲傳譯。

戴惠萍了解AI翻譯的技術水準,估摸著現場機器的任務定是語音識別。然而會議主辦方告訴他,據他們的理解,AI是直接翻譯。如此一來,戴惠萍無權反對。但他提醒主辦方,“我到時候很容易測試一下。我翻譯的時候,當中故意停一段,看‘那個東西’還出不出。”

會議當天,戴惠萍與往常一樣,坐進同傳“黑箱”中。他身邊坐著一名搭檔,同傳工作強度高,往往由兩名譯員配合完成,每人翻譯15到20分鐘后輪換。

英國代表開始發言,輪到戴惠萍翻譯。他全神貫注地聽著,迅速在大腦中處理信息,用中文講述給觀眾,而在講述過程中,他又需分出一部分精力聽發言者最新的講話內容。

口譯界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柯珂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