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泄密者”的明與暗
六家企業卷入人類遺傳資源泄露風波讓公眾吃驚,但業界卻并不意外?!昂芏嗔鱾饔诮墓适陆K于浮出了水面?!?br />
非法采集的資源已由傳統人體組織、細胞等實體樣本轉向人類基因序列等遺傳信息,出境途徑也由攜帶樣本轉變為通過互聯網發往國外?!半[蔽性越來越強,這很難發現?!?/blockquote>責任編輯:何海寧
(本文首發于2018年11月8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六家企業受罰,暗流依然涌動 “基因泄密者”的明與暗》)
六家企業卷入人類遺傳資源泄露風波讓公眾吃驚,但業界卻并不意外。“很多流傳于江湖的故事終于浮出了水面。”
非法采集的資源已由傳統人體組織、細胞等實體樣本轉向人類基因序列等遺傳信息,出境途徑也由攜帶樣本轉變為通過互聯網發往國外。“隱蔽性越來越強,這很難發現。”
網上下單、支付,兩天內收到采樣盒,采集2-4毫升唾液,郵寄到基因檢測公司。一個月內,你就將得到一份獨屬的基因檢測報告:祖先來自哪里,遺傳性疾病概率有多大……
聽起來炫酷的技術,卻因為一則通報,讓很多人的神經緊繃了起來。
2018年10月24日,科技部官網掛出一批行政處罰決定書,包括知名基因測序公司華大基因、跨國藥企阿斯利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在內共六家機構上榜。問題相似,均與違規采集、收集、買賣、出口、出境人類遺傳資源有關。
2018年11月1日,海關總署和科技部聯動,啟動人類遺傳資源材料出口、出境證明聯網核查。
通俗地說,人類遺傳資源是指所有來自于人體的樣本,以及基于樣本產生的數據及相關信息,包括器官、細胞、血液、DNA等,是生命科學研究和藥物研發的重要基礎。
除了消費級的基因檢測日益受到青睞,臨床上的腫瘤基因檢測、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新生兒出生后的高發遺傳病檢,都涉及到人類遺傳資源的獲取。
“遺傳信息外泄等于叛國”“國外會研發出針對中國人的基因武器”……網絡上,批評聲強烈。涉事企業“均已整改”的說辭也難以服眾,更多人都想知道,“我的遺傳資源安全嗎?”
“流傳于江湖的故事 浮出水面”
對于早已布局國際業務的上市公司,被卷入人類遺傳資源泄露風波讓公眾吃驚,但業界卻并不意外。“很多流傳于江湖的故事終于浮出了水面。”一位業內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感嘆。
這是科技部首度公布對人類遺傳資源監管的罰單,共涉及六家單位、三起事件。
2018年,國家科技部人類遺傳資源管理辦公室(以下簡稱遺傳辦)在檢查中發現,跨國藥企阿斯利康未經許可,將已獲批項目的剩余樣本轉運至其他公司,開展超出審批范圍的科研活動。艾德生物未經許可,接收了30管樣本,擬用于試劑盒研發相關活動;昆皓睿城未經許可,接收了567管樣本并保藏。
按照規定,國家對重要遺傳家系和特定地區遺傳資源實行申報登記制度;未經許可,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采集、收集、買賣、出口、出境或以其他形式對外提供。
另一起則發生在2015年。華大基因和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未經許可,與英國牛津大學開展國際合作研究,并將部分人類遺傳資源信息從網上傳遞出境。
這項名為“中國女性單相抑郁癥的大樣本病例對照研究”,成為了近年來醫療機構管理國際合作的反面教材。一位醫院系統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華山醫院等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