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拷問大學的“良心”
如今到了拷問大學良心的時刻,每一位校長、每一位院長、每一位老師,你們敢直視學生的眼睛嗎?
責任編輯:聶寒非
大學畢業生拍攝畢業合影(資料圖)。
如今到了拷問大學良心的時刻,每一位校長、每一位院長、每一位老師,你們敢直視學生的眼睛嗎?
“對不起良心的專業應該停辦了”——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在2018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的發言痛快淋漓,痛快源于刺到痛點,而痛點就是這兩個字——良心。
良心,是有些高校丟掉最多的東西,是大學最應拷問自己的所在!
有的學校變著花樣改專業名稱,大躍進般上新專業,把考生忽悠過來,結果卻沒有像樣的師資,開不出靠譜的課程,培養不了有競爭力的畢業生——良心到哪里去了?有的老師用了20年的講義還在用,上課自己玩手機,動不動就叫自己的研究生代課,或者安排學生自習,也不管學生在課堂呼呼大睡——良心到哪里去了?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
有的校長要捫心自問:是否真的做到一切資源向學生傾斜,所有重點圍繞本科教育展開?
吳巖批評的一部分學校“領導精力投入不足,教師精力投入不足,學生精力投入不足,資源配置投入不足”。如果校長的政策資源、物力資源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