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校比拼:公辦校申請名校占優 留美項目仍受青睞
責任編輯:王峰
為了讓孩子在出國前具備與國外大學對接的全方位能力,就讀國際學校,成為不少高凈值人群的選擇。
身為某公司高管的周女士很愛向人談起她那18歲的兒子。除了出眾的身高和情商之外,最常提起的就是其就讀的ULC劍橋國際高中。
這是一所坐落于廣州市南沙區、在當地頗有名氣的國際學校。跟其他國際學校一樣,這里的孩子普遍家庭優渥,興趣愛好和交友廣泛。畢業之后,他們中的絕大部分都會選擇出國深造的道路。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國際化程度不斷加深,人們對優質教育的需求和支出都在逐步提高。為了讓孩子在出國前具備與國外大學對接的全方位能力,就讀國際學校,成為不少高凈值人群的選擇。
日前,宜校機構發布了《2018年度中國大陸出國留學最強中學TOP100榜》(下稱《榜單》)??傮w來看,國際學校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空間,近年來學校數量增長均保持在較高水平。一線城市由于經濟發達,大量人口涌入,對優質教育有著強烈的訴求,國際學校也相對較多。
值得注意的是,近來美國宣布實施的一系列旨在嚴控非法移民和收緊留學生簽證的政策傾向,為個人留學前景帶來些許不確定性。赴美留學人數正逐年減少,這是否會影響留學市場背后的國際學校格局?
群雄競逐國際學校市場
一般來說,國際學校有三種類型:一是面向外國學生的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如北京順義國際學校、深圳蛇口國際學校等;二是公立學校開設、以高中為主的國際班或國際部,如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等;三是民辦國際學校,如上海七寶德懷特高級中學等。
中國國際學校起步于上個世紀80年代,經過30年的發展,數量迅速增長。據新學說發布的《2017中國國際學校發展報告》(下稱《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0月,全國范圍內獲得各課程認證標準的國際學校共734所,其中外籍人員子女學校126所,民辦國際學校367所,公立學校國際班241所。
從數據來看,民辦國際學校是主力,占到總數的一半左右。有業內人士認為,民辦國際學校從政策角度、社會角度和資金角度都普遍容易得到認可,各行業資本投資意愿也比較強烈。
在宜校機構創始人肖經棟看來,國際學校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國內目前的教育體制跟美英等國的教育體制有很大的差異,中國現有的普高體系培養出來的一些學生可能不太滿足國外大學的需求,導致他們出國后還面臨著自身的語言、思維、學習方式等能否適應外國教學的問題。”
他分析了近年來國際學校大增的原因:“一是為了盡量消弭中西方教育的差異性,二是按照我國目前的高考制度,每年都有大量在外地讀書的學生須回原籍參加高考,有些家長擔心孩子回去之后沒有高考競爭力,所以考慮走國際教育路線。”
“另外還有政策性因素?,F在國家對公立高中辦國際部政策在收緊,導致公立高中原先承擔的國際教育在慢慢剝離出去,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觸發了民辦國際學校的快速發展。”他說。
總體來看,國際學校主要以一線城市為主,近年逐步向二三線城市進軍。而在眾多國際學校榜單中,北京、上海一直是上榜最多的兩個城市,其次是廣東、江蘇等地。
宜校機構的報告還提到了不同城市的國際學校發展情況。整體來看,江浙滬地區國際學校群雄分立,其中上海最強,南京次之,無錫、蘇州相繼崛起;珠三角地區,廣州、深圳兩雄爭霸,后者在數量和排名上略勝一籌;西南地區,川渝并列。
與此同時,不同地域的國際學校發展各有特點。比如,北京的國際學校具有典型的虹吸效應,周邊地區少有表現優秀的學校,而且優質國際學校中大多數是公立名校。再如上海,私立國際學校比較發達,其中一些學校比起公立學校也毫不遜色。
美國留學政策的影響
近來,美國宣布實施的一系列旨在嚴控非法移民和收緊留學生簽證的政策傾向,為個人留學前景帶來些許不確定性。
美國時間10月17日,特朗普政府發表聲明,將于2019年秋季實行新的學生簽證制度,對居留期限進行明確限定。
而在今年更早之前,美國移民局曾兩次修改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是國際學生在美國完成學業后的工作實習期身份許可)的規定,進一步規范STEM OPT計劃并提出審查標準。此舉被認為是避免政策濫用和保護技術外輸,但也造成了留學生更難找工作。
中國是美國最大的留學生源國,一系列移民與留學的政策收緊是否會影響國人赴美留學的預期?
有分析人士表示, 特朗普政府施行的一系列政策舉措目的是為了嚴控非法移民、收緊合法移民。目前對于留學本身影響不是很大,比如英國2012年取消PSW簽證后,赴英留學的數量并沒有太大變化,但是留學生如果想找工作或者實習變得難上加難,移民則更難。
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對美留學人數并未有大波動,不必過分擔憂。如果政策未來真的實施,其實影響也不會太大,這會促使學生考慮更多元的選擇,留學生源分流到其他國家去。
顯然,不同國家的學校對留學生也存在不一樣的錄取標準。“如果在名校的前提下進行討論,錄取標準最復雜的肯定是美國。”一位業內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英聯邦最頂尖的幾所大學還是比較看重學生的學業成績,比如說雅思分數,主課成績等,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屬于英聯邦體系,跟英國有點類似,總體要求相對低些。
“但美國名校除了要成績很好,還要考察申請者組織參與的活動競賽、學校的背景、文書、推薦信等,所以錄取概率就非常低。”上述人士說。
一位出國留學服務行業人士介紹,“基本上你去念國際學校,學什么課程,就決定了你未來可能會去什么國家,比如如果念A-level的課程,可能就會偏向英國等英聯邦國家。”
那么,正在變化的留學目的地市場情況,是否會傳導至上游的國際學校?
國際學校各有側重
綜合排行榜和現實情況來看,目前國際學校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分化現象。
為應對不同國家高校的申請要求,一些國際學校在課程設置和培養方面會有所側重。有些是對口英美,有些是對口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也有的會同時開設。
主要是課程設置和培養方式方面。據了解,針對不同的目標留學國家,一些國際學校會開設相應課程項目。目前主要有A-Level (英國高中課程)、IB(國際文憑)、AP(美國大學預修課程)等。
從《報告》提供的數據來看,2017年國際學校開設最多的課程是A-level,為356所;其次是AP,為252所。IB課程和加拿大課程數量分別為118、116所,開設學校最少的是澳大利亞課程29所。
開設的課程數量與留學需求相關。一位留學中介告訴記者,雖然留學人數逐年減少,但美國依然是最受青睞的國家,其次是英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
一名公立高中國際部工作人員介紹,“該校之所以選擇AP,與自身培育綜合素質人才的理念有關。”
另一方面,分化還體現在國際學校競爭中的“馬太效應”。好的國際學校往往名聲在外,也更能吸引學生和家長,導致競爭越來越激烈。這些學校無論是在課程設置,還是活動規劃上均有一套完整的體系,效果也很好。表現一般的學校則籍籍無名。
位于廣州市的華師附中國際部招生處工作人員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該校每年都有1000多名學生報名考試,最終招收120人,錄取率在10%左右。而廣東另一所私立國際學校,廣東碧桂園學校的錄取率則在40%左右,有些甚至更高。
在對300來所國際學校調研考察后,肖經棟發現公立高中的出國表現其實是最好的,主要體現在這些學校的學生申請名校結果比較好。以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為例,據了解,該校國際部2018屆畢業生有191人,美國方向為173人,24人拿到藤校(包括芝加哥大學、MIT、斯坦福大學在內)offer。藤校率、美本TOP30率均是《榜單》上榜學校中最高的。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瀏覽了多份國際學校相關榜單發現,公立學校上榜數量往往多于私立國際學校。為什么公立學校表現更好呢?“因為公立高中可以招到本地最好的生源”,肖經棟說,好學校有品牌優勢,可以把最好的學生吸引過來,同時它在國外大學當中也有較好的口碑,因為之前輸送過很多優質生源,這樣形成良性循環。
“但是私立國際學校如今也在快速成長,有些也可以招到很好的學生,比如深圳一所國際學校,每年招250多名學生,報考的人數有3000多人,競爭很激烈。”他說。
不過有觀點認為,私立體系內更有利于辦好國際教育。北京四中國際校區校長石國鵬認為,在公立體系內,假期老師們是不能帶孩子出國游學的,經費、團隊、管理機制都有限制,但到了私立體系內,就完全不存在這種障礙了,可以做得更精英化、更個性化。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