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被動人生

“他的人生大多數時候都是被動的,但他又總能通過別的路徑克服被動局面”

責任編輯:周建平

“他的人生大多數時候都是被動的,但他又總能通過別的路徑克服被動局面”

壹 

查良鏞在2018年10月30日去世,而“金庸”將繼續活下去。他在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完成了15部作品,已經讓他在生前獲得了不朽聲名。“他不僅僅是一個成功的作家,他還是成功的報人和成功的企業家。”《明報月刊》總編輯潘耀明說。在金庸去世后的幾天里,潘耀明的手機被打爆。在此之前,幾乎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有金庸去世的消息傳出,但這次是真的。

潘耀明和金庸

盡管有時都不太清楚自己在回答哪家媒體的提問,但潘耀明還是隨著記憶的水流,一次次回到過去。記憶的高光點是1995年香港北角的黃昏。

我們各握一杯酒,晃蕩著杯內金色的液體,酒氣氤氳。彼時彼刻,我喜歡拿目光眺望玻璃幕墻外呈半弧形的一百八十度海景,只見蔚藍的海水在一抹斜陽下,浮泛著一條條蛇形的金光,澌澌粼粼地向我們奔來……心中充盈陽光和憧憬。我們在馥郁酒香中不經意地進入話題。在浮一大白后,平時拙于詞令的我們倆,無形中解除了拘牽。他操他的海寧普通話,我講我的閩南國語,南腔北調混在一起,彼此竟然溝通無間,一旦話題敞開,天南地北,逸興遄飛。

彼時的潘耀明,被金庸叫去位于北角的辦公室,商討一本籌劃中的歷史文化類雜志,這是金庸出售《明報》集團之后,又一個新的創業計劃。他打算寫一部構思中的歷史小說,并在新雜志上連載,就像他年輕時所做的那樣——用小說給媒體帶來更多的讀者。

潘耀明為此感到振奮,覺得自己將要隨著眼前這位金光閃閃的人物進入一段新的歷史。“我小時候偷偷看金庸的小說,被老師警告,說要給我記大過。”潘耀明的經歷是許多香港小讀者那時候的經歷。內地小讀者的相似感受,則推遲了至少二十多年。

50年代隨家人到香港的潘耀明,在紐約大學念的是出版管理和雜志學?;氐较愀壑?,曾在香港三聯書店工作。金庸知道這個科班出身的年輕人后,親自手寫聘書,將他挖到《明報月刊》任總編輯。當金庸有了新雜志的構想之后,又想到潘耀明。

潘耀明辭掉了《明報月刊》的職務,在1995年4月1日正式入職金庸的明河出版公司??墒?,金庸在之前的3月22日住進了養和醫院。這次住院非同小可,因為嚴重的心臟疾病,他做了一次大手術,休息了大半年。

新雜志的出版計劃由此擱置,最后被迫取消。“寫歷史小說是要很大精力的,他從醫院出來之后,就沒法寫了。”潘耀明說,“這是金庸晚年最大的遺憾。”

在潘耀明看來,這個遺憾引起了之后的一系列連鎖反應。“他寫不出歷史小說,辦不了這本新雜志,然后就去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做院長了,有這本雜志的話,我覺得他不會去。”

 

1995年 電視劇《神雕俠侶》

1998年,曾任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的張浚生調任浙江大學黨委書記。金庸和張浚生的關系很好。上世紀80年代,張浚生剛到香港任職,就去拜訪金庸。那一次,他們喝的是白蘭地。1999年,金庸被浙大聘為人文學院院長。他離開香港,北上就職。

“現在想來,金庸一生的許多經歷都不是那么主動的。”潘耀明說,“他的人生大多數時候都是被動的,但他又總能通過別的路徑克服被動局面。”

 

金庸與夏夢

1950年,26歲的查良鏞也曾經“被”邀請北上,同樣是去見一位前新華社香港分社負責人——喬冠華。

查良鏞最早知道喬冠華,是在重慶讀中央政治學校外交系的時候,他喜歡“于華”(喬冠華的筆名)寫的關于國際形勢的評論文章。他那時的志向是外交官。

那次北上的緣起是,作為《大公報》編輯的金庸,發表了6000字文章——《從國際法論中國人民在海外的產權》,引起了梅汝璈的賞識。梅汝璈出任新中國政務院外交部顧問后,想起這位身處香港的年輕作者,便電邀他北上外交部,想讓他做研究助理。

做外交官的夢似乎要意外地實現了。查良鏞向《大公報》辭職,從香港來到北京。梅汝璈見到他后,讓他去見外交部的負責人喬冠華??墒?,當喬冠華了解到金庸的家庭出身是地主,又在國民黨的中央政治學校讀過書之后,覺得這樣的背景,難以馬上進入外交部,可能要暫緩。這給查良鏞潑了冷水。經過考慮,他決定放棄,返回了香港。

“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