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慶坊的日與夜:廣州西關老街何以成“網紅”?

傳統和現代碰撞、歷史與現實交織,作為廣州第一個舊城微改造項目,永慶坊重新開放運營兩年,已成為兼具“西關風味”與“現代時髦”的代表。

責任編輯:張偉賢

永慶坊的日與夜

傳統和現代碰撞、歷史與現實交織,作為廣州第一個舊城微改造項目,永慶坊重新開放運營兩年,已成為兼具“西關風味”與“現代時髦”的代表。

穿過綠蔭遮掩的小巷,兩旁的騎樓闖入眼簾,散發著濃濃的西關味道。剛被雨水沖刷干凈的街道上,早班電車安靜地穿過,在早起老人的寒暄聲中,永慶坊也蘇醒了過來。

居民樓中的老貓還惺忪著睡眼,早到的游人便已開始駐足拍照。這里是廣州荔灣區的百年老街恩寧路,轉角一隅便是永慶坊,麻石板、滿洲窗、油紙傘、粵劇院,旁邊則是風格清新的飲品店、現代化的無人超市……

傳統和現代碰撞、歷史與現實交織,作為廣州第一個舊城微改造項目,永慶坊重新開放運營兩年,已成為兼具“西關風味”與“現代時髦”的代表。

10月24日,永慶坊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廣州考察,第一站便到了永慶坊。

據新華社報道,習近平說,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恩寧路是廣州保存最完整和最長的騎樓街,承載著廣州千年商都的文化記憶。2007年底,恩寧路被納入廣州舊城改造計劃,而永慶坊是“微改造”的首個試點項目。

2016年,萬科中標永慶坊舊城改造,對片區近8000平方米進行一期“微改造”;同年9月30日,永慶坊文化創意街區正式開業。

運營兩年多,永慶坊已成為廣州年輕人的“網紅”打卡勝地,現出勃勃生機;恩寧路舊城改造二期項目也在醞釀中,二期的面積是一期項目的十倍,耗資達十億。

對于生長于此的老西關人來說,鄉土文化和傳統風俗的保存,讓他們心中縈繞的那股“鄉愁”有處可歸;另一方面,西關舊城活化更新,利益攸關的本土居民心情既有期待又很復雜。

目前,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已搭建公眾參與平臺,以讓更多的人參與到社區的變遷中來。

活力永慶坊

徜徉在永慶坊,撲面而來的既保留了循舊仿古的傳統氣息,又像大雨沖刷后的嫩芽透著一股清新,彰顯著微改造后的活力與能量。

永慶坊遍布著餐廳、咖啡館、服裝、手工、藝術、創意、民宿等豐富的商業元素,其中一些建筑打通后連接起來,一樓是餐飲和店鋪,上樓則是辦公區域。

“感受最深的是,這里有濃重而親切的歷史感,又很現代、很潮。”小米是一位時尚博主,她帶著攝影師來此拍照,已經是第二次了。

走進廣東粵劇武打演員行會組織鑾輿堂,在刻有書法對聯的門內,小演員們穿著戲服在練習;隔壁便是當代話劇的文化劇場——西瓜劇場,形成有趣的對比和碰撞。

休閑與辦公也融洽共處。“一開始以為永慶坊在老城區,不符合科技公司的感覺。但實地考察后發現,這里既保留了廣州老西關的味道,也能滿足辦公的需要。”“80后”亮風臺技術部負責人韓磊說。

鮮明對比還存在于風格清新的文創商鋪與市民生活的煙火氣之間。永慶片區內目前尚有12戶民居;躲藏在商鋪之間的住宅門前依舊晾滿了衣物,一只慵懶橘貓兀自躺在陽光下打盹兒,好似這熱鬧與自己毫不相干。

這正是萬科在微改造中刻意營造的氛圍。將永慶坊打造為文化創意街區,而非一般的商業街,兼容傳統與現代,商業與生活,呈現出更多的包容性和可能性。

萬科廣州公司人士介紹,在保留嶺南特色風貌的舊建筑同時,永慶坊引入了文旅商業、眾創辦公、創意產業,吸引了本地居民、外來人口來此居住、創業、經商,也讓市民、游客可來此逛街聽曲、賞玩民國建筑、欣賞先鋒話劇,或者到粵劇博物館、李小龍祖居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開業兩年多,絡繹不斷的游客慕名而來。面積不大的老街上,三三兩兩的青年男女拍照駐足,吃喝游玩。

“我在網上看到的,說是有歷史特色的文化老街,周末就和朋友過來玩玩”,從珠海過來的任微玩得很開心。

商家自然也樂見于此,“現在天天都有好多人來問路,我要是開餐飲店就好了。”在臨近的蓬萊路五金店店主李先生語帶遺憾。

在永慶坊正對面擺了個粉面攤的馬師傅就很高興,“永慶坊以前很淡的,現在真的是天天旺”,馬師傅夾雜著粵語說,“現在游客逛完上下九,也會順路來這里看看啰。”

那一抹鄉愁

“以前就是老樓,破破舊舊的沒什么人來參觀。”在恩寧路上販賣水果的阿婆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前兩年人也不太多,今年人就好多了”。

位于荔灣區恩寧路中段,永慶片區是典型的廣州老城區,矮樓交錯,樹木連綿,街坊將桌椅搬到樹蔭下,沏上一壺茶,便又是一個下午。不需登高望遠,隨意那么一打眼,就能望見不遠處珠江邊上的現代高樓。

晚清開埠時恩寧路是中國南部的經濟核心區域,僑民從南洋帶來了騎樓建筑,最早由張之洞主張修建,最終形成了廣州市最長和最完整的騎樓街,十三行興盛其中,具有非常獨特和深厚的歷史文化。

深厚的歷史底蘊中又沉淀了個人對社區的情感聯系。對于老西關人來說,最難放下的就是對這一方記憶中鄉土的深深眷戀和淡淡“鄉愁”。

永慶坊永慶大街30號的“啡標”店主歐陽,就是這樣一位擁有難以割舍的西關情結的老西關人。“我和我拍檔都超愛這里,到恩寧路上吃雞煲,其他地方沒這么地道的。”因為這份西關情結,歐陽又將自己的咖啡紅酒小店開到了永慶坊。“(拆遷的時候)其實我們不想走,就喜歡以前那樣子的生活,是最有人情味的。”

“以前荔灣區很出名,騎樓、西關小姐,都是廣式文化的代表,這里的街坊,男的喜歡提個籠子遛鳥,女的就喜歡坐在門口聊天,有急事走了也可以不關門。”“老西關”劉先生說。

“后來樓也舊了,人也陸陸續續搬走一些了。”說到這里劉先生又被游客請求幫忙拍照去了。

老城發展緩慢,老齡化嚴重,房屋損壞情況不容樂觀。在萬科實施微改造之前,永慶坊43棟征而未拆的房屋中,有30棟為“嚴重損壞”,有的已經倒塌。

改造活化勢在必行,文化古巷也需要注入新的活力。只有舊城得到新的發展,才能讓像歐陽這樣的年輕人可以回去,才能“留住鄉愁”。

“歷史是往前的嘛,該修葺的就修葺,一味原地踏步就沒發展了。”歐陽說,“但是該保留的必須要保留。”

三方共贏

對文化老城的修繕改造,需要考慮到更多方的因素,如何處理居民社區與商業活化、遺留文物與城市更新之間的關系,也成為政府和企業的一大問題,難度可想而知。

2016年2月17日,廣州市荔灣區政府啟動了舊城微改造項目,采用BOT模式公開招商。最終,萬科中標永慶坊舊城改造項目,計劃引入眾創辦公,青年公寓,教育營地,特色商業四大核心產業,對老街進行活化升級。

萬科有關人士說,所謂微改造,就是遵循修舊如舊的基本準則,保持原有建筑的外輪廓不變,對建筑立面進行更新、保護和整飾,保留嶺南建筑民居的空間肌理,如西關大屋建筑風格的磚木結構,內有雕花大梁,彩色雕花玻璃屏風間隔。

而在房屋內部,則引入現代建筑元素,如鋼筋結構、玻璃會議室、咖啡屋,注重現代生活的便利和舒適。

片區歷史文化建筑和文物單位,則得到修葺。永慶一巷13號的李小龍祖居,保留了濃郁的西關風;而位于永慶大街24-28號的民國大宅,富有民國特色的紅磚也得到修整。

值得關注的是,微改造創新采取了“政府主導,企業承辦,居民參與”的模式來實現政府、民眾和企業的“三方共贏”。

由荔灣區政府提出規劃并公開招商,萬科負責改造、建設和運營,運營期15年,期滿后交回政府。

居民可自行改造,參與更新,只要改造遵循政府對基地內建筑的總體規劃控制和產業經營要求。同時,居民也可以選擇將自己的物業出租給企業運營,或自行出租獲得收益。

“政府沒有失權、失地、失益,只是用了15年時間,解決了市場資金進入,這種三方模式可為未來城市更新所借鑒。”廣州一位資深城市規劃專家說。

但在這種三方模式的首次試驗中,也歷經些許波折。

萬科有關人士坦言,在永慶坊一期的微改造中“既有經驗又有教訓”。有恩寧路居民反映,一期改造未公告征求居民意見,還有一些施工擾民等問題。

此外,由于面積的限制和其他因素,萬科早期計劃中包括的長租公寓和教育營地,均未能實現。

三方溝通和協調還在繼續推進、深入。今年9月,應居民要求,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共同締造委員會正式成立,這是廣州舊城更新首個公眾參與平臺。

目前,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共同締造委員會的成員共計25人,其中包括區人大代表、區政協委員、社區規劃師、居民代表、商戶代表、媒體代表、專家顧問等,改造范圍內的居民和商戶代表占了14位,超過總人數過一半。

共同締造委員會的成立,是對三方模式中民眾一方力量的重要補充,顯示出對“居民參與”的重要性的認識。

荔灣區城市更新局調研員江偉輝說,委員會希望建設成一處本地居民可以駐足交流的場所,共同品讀舊時城市記憶,讓很多想法、訴求真實表達。

“現在的變化,肯定是好的,而且會越來越好。”歐陽說。

未來可期

《廣州恩寧路永慶片區微改造實施評估研究》報告顯示,原住居民也成為改造的主要受益方。

除了經濟方面的推動,微改造對人口結構及數量變化也存在正向影響,因引入新型產業等原因,其人口結構正向年輕化、收入中高等化、教育水平中高等化轉變。

年輕人又回來了。用歐陽的話說“其實年輕人沒走,這里的年輕人是離不開這里的”。

恩寧路二期的改造也正在計劃進行中,二期項目包括恩寧路以北,多寶路和元和街以南,寶華路以西地段范圍內,區舊城改造項目中心已征未拆和擬復建的房屋約7萬平方米,是一期面積的十倍,投資額約10億元。

即將啟動的二期改造,將由市國規委招標做實施方案,定位為廣州西關歷史文化創意街區,設置創意辦公區、濱水文化餐飲(酒吧)配套、時尚商業(體驗式)及綜合配套、精品民宿等,并保留部分居住功能。

老街的保存活化,本質在于呈現特殊的地域文化,本地生活方式和文化底蘊,這也是真正的價值所在。恩寧路諸多居民、市民希望,后期的改造可設立社區博物館,展示當地歷史源流及文化傳承。

正如馬師傅說的那樣,“這里的變化才剛剛開始”。

夜幕悄至,云集的游客陸續散去,永慶坊華燈初上,這條老街似乎又重歸了閑靜。

永慶坊的街道上的霓虹亮起,負責道路維修的工人趕緊趁著這個時候撬開地磚進行維修,一些商家陸續關門,留下民宿和酒吧燈光依舊。

騎樓下小店紛紛掩住了木門,恩寧路上,食客們用炭火打著雞煲,絮絮叨叨的談笑聲聽不太真切,在荔枝灣涌上散開了。

日月流轉,永慶坊又將迎來新的一天。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網絡編輯:吳悠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