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淑敏 直面生死 | 佳作重讀

“我要把生命過得有意思,讓自己快樂,希望也能幫助別人,這是我秉承不變的目標。但凡我寫出的或未寫的,肯定與生命相關”

責任編輯:鄭廷鑫

 

畢淑敏作家、心理醫生。出生于1952年10月,17歲入伍,在西藏阿里當兵11年,歷任衛生員、助理軍醫、軍醫等。從事醫學工作20年后,開始寫作,代表作有《紅處方》、《女心理師》、《預約死亡》等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2012年第297期)

“我要把生命過得有意思,讓自己快樂,希望也能幫助別人,這是我秉承不變的目標。但凡我寫出的或未寫的,肯定與生命相關”

“這個世界上,有3門主要以人為研究對象的學問——醫學、文學、心理學,蒙命運垂青,我一一涉足。”畢淑敏曾說。

2003年5月,這位女作家在中國作協組織下,來到非典一線,在北京佑安醫院、小湯山臨時醫院、和平里附近的急救中心等地采訪。“她說她要把采訪內容留給以后寫小說。”當時的作家們都記得。

今年2月,畢淑敏推出新作《花冠病毒》。在這部“軟科幻”小說里,她對醫學狂人于增風身染病毒、靈魂出竅的囈語,不吝筆墨——“我。病毒。……共棲。久遠。龐大。渺小。……”

她將人性的幽暗之處,喻為“人心的花冠病毒”。

“人性固然不像我們想象般美好,但也并非無可救藥。有心理學家說,做人是有期望的好事,所以我們才留戀這個世界??傮w而言,人性總是要善良多一點,總是要感念親情、世間真情。

顯然,人之波詭云譎,令她流連忘返。一如小說的收尾——“再見再會再來”。

惟有一次想過自殺

1987年春,時任《昆侖》雜志編輯的海波,在社內接待一名陌生中年男子的來訪。

男子遞上的紙袋里,裝有一沓稿紙,標題是“昆侖殤”。

“他說這部中篇小說是他愛人寫的。我追問,她怎么不親自送來?”事隔多年,海波還記得這件事。

第二天讀完稿,海波被小說“磅礴的氣勢與沉重的主題所震撼”,去信,“希望馬上見人”。

《昆侖殤》講述了1970年代,昆侖邊防部隊最高指揮官“一號”為挑戰嚴酷的自然條件與軍人的意志,也為捍衛作為長官的尊嚴,執意命令屬下一群士兵,在海拔5000公尺以上的高原永凍地帶,冒著零下40度的嚴寒,進行冬季長途野營拉練,徒步穿越無人區。為完成這一自虐式的軍事拉練,有人凍傷凍殘,更有人付出了年輕寶貴的生命。面對文中描寫埋葬戰士的新土,讀者會追問:這次行動的意義何在?到底值不值?

“我向來喜歡初露鋒芒,來勢很猛的作者。”海波想起,第二次見面,畢淑敏與先生一同前來。他們的一番交流,讓他“有點吃驚”。

“她說這是她的處女作。過去沒發表作品是因為她喜歡寫作,只想寫得愉快,并不刻意追求結果。從小說刻畫人物、把握細節的能力看,她的文學底蘊已較成熟,不像一個初學者。

“那時很多描寫西藏、新疆的作品,多是男作家所寫。女作者大多擅長抒發內心感受,描寫客觀現實,不及男作者特色鮮明。而畢淑敏明顯不同,《昆侖殤》展現出一股力量與生命的強悍。這當然也與她的性格有關。”

了解畢淑敏的人生過往后,海波反倒不驚訝了。

1969年,17歲的畢淑敏從北京坐了3天火車,來到烏魯木齊。在那里,她通過了“最后一道體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