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之死 | 封面人物(中)
責任編輯:周建平
載灃懷抱溥杰,手牽溥儀
“訓政”,“親政”:從紫禁城到頤和園
光緒十五年(1889年)正月,光緒大婚后第七日,慈禧太后宣布“歸政”于皇帝。這一年,光緒虛齡十九。
早在兩年半前,慈禧就召見光緒生父醇親王奕譞、軍機大臣禮親王世鐸等人討論光緒的親政問題。慈禧稱,“前因皇帝沖齡踐阼”,自己不得已垂簾聽政,如今“皇帝典學有成,即行親政”,并頒布懿旨:次年正月選擇吉期,為皇上舉行親政典禮。
懿旨頒布后第四天,醇親王奕譞聯合禮親王、諸王公大臣合詞上疏慈禧,請求太后“再行訓政數年”,扶少皇帝再馬上送一程。還提出:“宮廷政治,內外并重。歸政后當永照現在規制,凡宮內一切事宜,先請懿旨再于皇帝前奏聞。”經王公大臣三次陳情,慈禧終于“俯允”訓政之請。
在慈禧授意下,王公大臣們為其制定了《訓政細則》?!都殑t》規定:涉及皇帝主持的禮儀慶典,均由光緒帝親自主持;一些重要行政舉措,則仍由慈禧太后在場監督;而最為核心的人事任用權及奏折批閱權,仍全部由慈禧掌控。
這是一種結合了皇帝“親政”和皇太后“聽政”的特殊體制,讓光緒帝處于文書和政務的“訓練”中,而決策權則把控在慈禧太后手中。
“訓政”實施兩年半后,慈禧宣布正式“歸政”于光緒帝。
當時發生了一個小插曲。有個叫屠仁守的御史上了一份奏折,請太后繼續“訓政”。結果慈禧大怒,即刻罷免他的官職且“永不錄用”。平日里熟悉屠的為人的同僚們則諷刺他是馬屁沒拍到位。
近代史學者茅海建對軍機處文件、內務府檔案進行研究,他認為:光緒帝的“親政”,是一種結合“事后報告”和“事前請示”的制度。
從宮中起居錄看,光緒帝是很勤奮的少年君王,每天早上6點開始處理政事。
親政后,他每日單獨出席早朝,有朱批和口諭的權力。但在事后,他必須要向慈禧太后報告。軍機處每日則向慈禧太后呈報前一天的“早事傳旨事由單”,慈禧通過此類簡報,大體上了解京內各衙門上報的政事和光緒的處理意見。
如果碰到重要的折奏以及相關決定,皇帝當日須將折奏原件呈到慈禧那里并報告處理意見,且要上報全部材料的原件。
另外,大清的中樞權力班子——軍機處、內閣、總理衙門,都是慈禧太后定的人選。其他稍微重要的職位、差事,光緒帝須先請示太后,然后作出決定。對于較為程序化的各部尚書、侍郎缺出,以及各省藩臬缺出,按資、級應升、應署,先由軍機大臣根據慣例開單,然后由光緒帝決定簡用。
“也就是整個朝廷須向光緒負責,而光緒則向慈禧太后負責。”茅海建總結說。
自光緒二十年(1894年)起,慈禧太后大部分時間住在頤和園,光緒則住宮中。兩地相距15公里。據《清代起居注冊》,光緒帝經常要去頤和園請安。
當朝天子往來奔波的時長和辛苦,遠甚于今日京滬的上班族們。每次去頤和園,光緒帝乘轎子出神武門,經西安門出西直門,在倚虹堂少坐,然后坐轎由石路至頤和園東宮門?;爻虅t相反,單程需要花費三小時。
除了請安,光緒還需要陪慈禧太后早膳、晚膳和看戲,是為“侍”。陪“皇阿瑪”看戲也是一樁苦差事,慈禧太后是個骨灰級戲迷,每當她要看戲,頤和園里常常會持續演上幾天。此外,光緒見慈禧需要下跪,慈禧太后每次來宮中或西苑,光緒得跪接跪送,慈禧可以向光緒帝下旨。
此時,朝中出現了所謂“帝黨”和“后黨”。后人常以為:所謂“帝黨”,是進步的,支持維新和變法;“后黨”則是守舊、落后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