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之死 | 封面人物(下)
責任編輯:周建平
湖廣總督張之洞
張之洞在路上
當百余條“除舊布新”的詔令滾滾而下,一班老政治家坐不住了。
聽說皇帝提拔楊銳、譚嗣同、劉光第、林旭四新人任軍機章京上行走、參與新政時,湖南巡撫陳寶箴心急如焚。他并不知這四人究竟是如何“參預新政”的,只是出于一個資深大吏的經驗,覺得事有不妥。
9月22日(八月初七),他通過總理衙門上了一份電奏。此時,遠在長沙的他并不知道京城已經發生了重大震蕩。
在這份顯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電文里,陳寶箴先贊美圣上“銳意維新,旁求俊彥”,隨后提出“唯變法事體極為重大,創辦之始,凡綱領、節目、緩急、次第之宜必期斟酌盡善”才能施行。他一邊夸贊楊銳四人有過人才華,然而“于事變尚須閱歷”,如今國家正處于“危疑等決,外患方殷”,需要“通識遠謀,老成重望,更事多而慮患密者”來參決機要、宏濟艱難。
于是他請命讓正在湖廣總督任上的張之洞入值軍機處。當時,張之洞剛剛處理完棘手的沙市事件。
其實,早在當年三月,體仁閣大學士徐桐就向慈禧太后提議,調張之洞入京。當時,這位79歲高齡的老派官員已覺察到清廷中樞機構權力的不和諧——恭親王病重,禮親王世鐸無能也無爭;翁同龢權勢正旺,又和大臣剛毅有隙;李鴻章經甲午之戰已失勢;新派人物張蔭桓正受光緒帝恩寵,但為慈禧所厭惡……
三天后,慈禧批準了徐桐的請求。接到光緒催促進京的電旨后,張之洞起身。人剛離開武昌,沙市事件爆發,因為涉及日本領事住宅被燒,事態變得嚴重。
三月二十五日,張之洞乘“楚材艦”到達上海,接到光緒發來的電旨,命他立刻折返處理此案,等“地方一律安清”,再來京赴任。
張之洞出身清流,和京城大佬們有著歷史淵源;之后常年在封疆大吏任上,有豐富的行政經驗;辦過洋務企業、新式學堂,對新學有從理論到實踐的體悟;曾資助康有為等維新人士辦學會和報紙。
以其資歷、能力和聲望,他是各派人士都能接受的人物,既能讓偏保守的老派官吏感到放心,又能鎮得住沖動冒進、急于求成的新派黨人。
是年張氏61歲,恰是政治家最為成熟的年齡。
囚徒十年
西苑瀛臺島四面環水,只有一座過河石橋通往陸地。
石橋兩端都有重兵把守。島上主建筑涵元殿的樓梯以及瀛臺所有建筑的門座全部“堵砌”。四周搭建起四座木板棚房,這里是看守皇帝人員的值班用房。
自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二十三起,光緒帝被囚禁在這座小島上。
九月初一起,通往瀛臺的唯一通道上,總管內務府大臣每日帶著醫生來給光緒號脈、看病。
八月初十日,內閣以光緒的名義發下諭旨:“朕躬自四月以來,屢有不適,調治日久,尚無大效。京外如有精通醫理之人,即著內外臣工切實保薦候旨。其現在外省者,即日馳送來京,勿稍延緩。”除山東巡撫、兩廣總督、在上海的盛宣懷外,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山西巡撫、陜西巡撫都“按兵不動”。
他們推脫的理由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