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溺手機,家長看重分數 ——自然教育難進校園
“千萬不要認為農村的孩子就不需要自然教育了,根本沒人教他們?!?/blockquote>責任編輯:汪韜
在酒店的草坪上,第五屆全國自然教育論壇首次增開“自然大集”,現場準備了涂鴉畫布,家長和孩子們給樹葉涂上五彩繽紛的顏料,合作拓印出美麗的作品。
(本文首發于2018年11月15日《南方周末》)
“千萬不要認為農村的孩子就不需要自然教育了,根本沒人教他們。”
“為什么新東方搞得這么好?因為孩子一進去再出來,英語成績刷刷地往上走,看得見的效果。那自然教育呢?”
35年一遇的超強臺風“山竹”肆虐廣東時,全省停課三天。孩子們開心極了,窩在家里玩手機和平板電腦。
但看到行道樹被連根拔起,阻斷道路,鮮有家長能講清臺風的成因、利弊乃至避險。復課的第一天,深圳高級中學(集團)北校區就開設了《“山竹”之后》課程。有同學提問,為什么叫“山竹”而不叫“菠蘿包”?
“‘山竹’是一個進行自然教育的契機,課程標準里也會講到地球水圈,所以我們用了一個及時教育的方式。”2018年11月10日,在成都召開的第五屆全國自然教育論壇上,來自深圳高級中學(集團)的教師沈甜甜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大自然贈予了絕佳的體驗式教育場景,但想要把跨學科的自然教育推進校園太難了,不僅有戶外安全問題,也缺專業的老師,甚至無法評判“被自然教育”后有什么成效。
孩子們的“自然缺失癥”持續引發關注,城市的孩子沒見過鄉村,鄉村留守兒童也沉溺于手機。自然教育缺失的隱形危害,可能比一場臺風的影響還要深遠。
自然課重回一年級
應對“山竹”涉及多個政府部門,“山竹”的課程設計也橫跨多個學科,包括生物、地理、化學等。
科學老師就講解名稱由來,現場演示臺風成因的模擬實驗。同時引導同學們辯證地看待臺風,臺風能帶來豐沛的淡水資源,還能增加捕魚產量。
在初中部的生物地理課堂中,老師以臺風為切入點,引導展開了“臺風的利與弊”“氣候變暖是否臺風的幕后推手”“城市綠化中應如何選擇防風類樹種”“災后如何重建城市生態”等一系列討論。
盡管“自然教育”四個字并未出現在課程或教材里,但小學的科學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