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與商業論戰背后 社會企業是不是“神丹妙藥”?

“過分抬高社會企業,貶損公益組織,模糊公益與商業的邊界,勢必侵蝕公眾的公益熱情,誤導資源流向,使本來就不足的公益資源流向商業?!?/blockquote>

責任編輯:呂宗恕

摩拜因入選2017年中國社會企業獎引發爭議,其背后的環境等問題備受關注。(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11月15日《南方周末》)

“過分抬高社會企業,貶損公益組織,模糊公益與商業的邊界,勢必侵蝕公眾的公益熱情,誤導資源流向,使本來就不足的公益資源流向商業。”

種種跡象表明,“社會企業”概念正在炙手可熱,其背后另一幅圖景是:公益與商業的邊界逐漸模糊。

2017年3月,摩拜入圍“中國社會企業獎”引發公益圈巨大爭議——如果摩拜算社會企業,那么其他共享單車公司是不是也算?七個月后,美團點評公開宣稱企業發展的全新階段將是“社會企業”。

2018年9月,中國慈展會社會企業認證收到來自全國26個省份共621家企業申請,111家最終通過認證為社會企業。

社會企業的經典定義——“以商業手段解決社會問題”早已不夠用了,社會企業研究者用了兩個“比較”來形容它,“比非營利組織(又可稱公益組織)更具企業家精神(創新性、承擔風險能力、可持續性等),比傳統企業更具清晰及專注的社會目標。”

但社會企業介于公益與商業之間,既兼得二者優勢,也攪渾了兩者的邊界。

2017年9月,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希望工程創始人徐永光出版《公益向右,商業向左》一書,大力推薦社會企業,即遭到研究非營利組織的資深學者、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康曉光的嚴厲批駁。中國公益行業將這一公開辯論稱之為“兩光之爭”。

“兩光之爭”在“2017中國公益年會”被評為“2017年度中國十大公益新聞”,升級為行業論戰。有關“公益與商業”的關系探討延宕至今。

2018年10月22日在中國人民大學逸夫館召開“公益與商業關系國際研討會”,各地學者既要爭一爭公益與商業誰為主誰為次,更想厘清彼此邊界。

多位業內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們認為此番爭議的焦點是對社會企業熱鬧的背后、公益與商業的融合抱有擔憂:是否泥沙俱下?

混沌地帶

在這場題為“公益與商業關系國際研討會”的議程里,康徐二人的發言排在前頭,僅次于開幕式。這充分挑起了與會者的興趣,康徐二人將如何深化討論?

徐永光在《公益向右,商業向左》一書中詳細描述過“影響力投資光譜圖”:左邊是最重社會效益的公益組織,右邊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商業,由左至右逐漸過渡,從完全不收費的公益服務,收費的公益服務(但不分配利潤),以解決問題為第一要務的社會企業,商業活動兼顧股東、消費者、環境和國家利益的企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