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公益要真正付出行動,才有畢業的資格”
“學員們可以帶家屬、公司的人一起參與,在拉近彼此關系的同時,親身體會什么是公益、為何做公益、如何做好公益。久而久之,做公益就會形成一種慣性?!?/blockquote>責任編輯:呂宗恕
從左到右依次為:項兵、閻愛民、朱睿。
(本文首發于2018年11月15日《南方周末》,原標題:對話長江商學院管理層 “啟迪企業家,要從做公益開始” )
“學員們可以帶家屬、公司的人一起參與,在拉近彼此關系的同時,親身體會什么是公益、為何做公益、如何做好公益。久而久之,做公益就會形成一種慣性。”
“最基礎的公益源于個體不分信仰的單純想法和行為;進一步是考慮到給國家、社會,包括社區、周圍朋友帶來一些好處;如果從擔當社會責任更高層次來看,就是培育出社會的公民意識,讓無論企業還是個人,都認可做好事是天經地義的。”
一家以商科為主的長江商學院,為何要規定每個學員必須完成48個公益學時,否則無法畢業?而大多為企業家的學員對此有何看法?會不會被認為完成公益學時有作秀之嫌?如何避免借公益之名行商業之實?
2018年10月21日,是長江商學院2018年畢業暨開學典禮日。與往年一樣,公益課是該學院所有學員必須上的第一課。
有觀點認為,中國商業要與國際接軌,樹立國際上的影響力,商業文明在強調“賺錢之術”同時,還應當強調企業家關注財富創造、積累與使用過程中的“道”——將商業領域的管理經驗和專業技能運用到公益項目中,創造性解決社會問題;在考慮商業決策時,也要考慮人類未來的長遠利益,成為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中的一份重要力量。這既是公益的演進,也是新一代商業文明的內涵。
作為長江商學院創辦院長、中國商業與全球化教授項兵,管理學教授、行政事務副院長閻愛民,市場營銷學教授、EMBA項目副院長朱睿對上述問題有怎樣的見解和思考,南方周末記者與三位教授進行圓桌對話。
“為中國培養一批世界級的企業家”
南方周末:作為由李嘉誠基金會捐資設立的非營利教育機構,長江商學院自2002年創立以來就將公益納入學院發展戰略,這么做的考慮是什么?
項兵: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2002年李嘉誠基金會捐資設立長江商學院,不管當時還是當下,中國具備全球競爭力的企業仍然不多。長江商學院的創辦,是希望為國家復興培養一批有全球視野、全球資源整合能力和全球擔當的企業家。我們認為在經濟、科技、社會等多重變革匯集于同一時代的今天,無論是基于收入財富不均、社會流動性下降的大環境,還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共同愿景,具備惻隱之心、人文關懷和創新精神,都將成為中國新一代商界精英征戰全球的必要條件。
閻愛民:中國改革開放后,商業發展非???,對世界的影響也越來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