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也不知道照明的不是閃光燈,是敵人的炮彈” ——“國家相冊”用“影像秘境”記錄歷史
1947年的大清河北戰役中,攝影記者黎楓跟隨尖刀班。攻打霸縣前,黎楓這樣做戰地動員:“不要亂套!我給你們照!英雄好漢都在我的鏡頭里!”
責任編輯:宋宇 邢人儼
沙飛(左二),原名司徒傳,1912年生于廣州,祖籍廣東開平。1942年7月,沙飛創辦了中共抗日根據地第一個攝影畫報《晉察冀畫報》,培養了一大批革命攝影戰士,是中國革命攝影事業的先驅。1944年6月9日,因中彈在太原迫降的美國第十四航空隊隊員白格里歐中尉(左三)被八路軍游擊隊營救,晉察冀畫報社對此做了圖文報道。1944年7月18日,白格里歐中尉到位于河北阜平縣洞子溝的畫報社參觀,與沙飛、翻譯董越千(左一)等人在土造制版機、輕便印刷機前合影。
(本文首發于2018年11月15日《南方周末》)
1947年的大清河北戰役中,攝影記者黎楓跟隨尖刀班。攻打霸縣前,黎楓這樣做戰地動員:“不要亂套!我給你們照!英雄好漢都在我的鏡頭里!”
2018年10月,“國家相冊 致敬歷史”展覽掀開了新華社中國照片檔案館的面紗一角。此前新華社出品的100集微紀錄片《國家相冊》也使用了部分館藏照片,每集六分鐘,使用五十余幅照片。每張照片的停駐時間很短,讓人來不及仔細端詳。照片蘊含的歷史細節,是需要靜觀的:
一張記錄1951年河北省定縣耀城村“冬學”的照片上,頭包手巾或戴“三塊瓦”棉帽的農民,人手一冊書,熱切地望向同一個方向,讓人聯想到“希望”和“未來”。雖然人挨人,但構圖毫無雜亂、重復之感,每個人都是專注的,又各有各的表情,照片充滿動感。農閑時的“冬學”是掃盲形式的一種,此外還有識字班、夜校等。1930年代起,中國共產黨發起一波又一波掃盲運動,區域從蘇區擴大到抗日根據地、解放區和全中國。
1950年代初,一對新人在陽光下展看他們的結婚證,背景是一樹燦爛的春花,像是杏樹?!吨腥A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是新中國頒布的第一部法律,廢止買賣婚姻,結婚自由、離婚自由、一夫一妻、保護婦女兒童的權益,今天看來天經地義,但移風易俗從來都不簡單?;橐龇▽嵤┲?,全國各地都出現婚姻問題引發的非正常死亡。
1955年3月的一個風雪天,天津南郊幾個身著棉袍的農民在一方小小的窗口兌換第二套人民幣。畫幅中呈現的是他們的背影,兩輛靠墻放的自行車,一頭跟主人而來的小牛,以及張貼在窗口上方的大布告,上書兌換比率及注意事項。字跡被雪打得有些漫漶,但兌換有條不紊。相比1949年之前歷次幣制改革,這次改革平穩順利、波瀾不驚。
1956年2月23日,新疆石油公司黑油山鉆探隊的工人擰開第一口出油井閥門,被新華社攝影記者拍攝下來。同年,外地墾荒青年在黑龍江蘿北草原上跳著集體舞,兩人一組手拉手,組成一個大圓圈,圓圈中間有人在吹笛子、拉二胡,圓圈外有一個簡易的籃球架。他們的生活中有集體舞和“康拜因”(注:即聯合收割機),也有濃得化不開的離愁。墾荒移民大多數留在了第二故鄉。
另一張照片記錄了1950年代中期,巧手的裁縫把舊大褂改造成“布拉吉”(注:俄語音譯,即俄式連衣裙)的情景。天津市縫紉供銷社的工人正在用烙鐵熨布料,身后墻上掛著兩件成品,都頗有“設計感”:腰帶、胸前褶皺、泡泡袖,搭配連衣裙的小外套帶著小巧的圓擺。照片應該攝于1957年前后。當年棉花歉收,無法完成預定采購目標。國務院規定,從1957年5月起,該供應年度的第二期布票折半使用。一時間,大小報章上很多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