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還是“豐子愷” ——兩個繁體字里的文化意趣

中國傳統文人在文字上的良苦用心,于文字上的癡情,借由“豐子愷”,可窺見一斑。

“坐不改姓”,是我們的傳統。尊重傳統,就得尊重“豐”姓。

豐子愷應該回家了。

責任編輯:劉小磊

豐子愷在日月樓。今年是他誕辰120周年。(資料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11月15日《南方周末》)

中國傳統文人在文字上的良苦用心,于文字上的癡情,借由“豐子愷”,可窺見一斑。

“坐不改姓”,是我們的傳統。尊重傳統,就得尊重“豐”姓。

豐子愷應該回家了。

豐子愷(1898—1975),是婦孺皆知的漫畫家、散文家、教育家,他自署姓字是寫作“豐子愷”的,今天人們已覺察不出這兩個繁簡文字之間的差別。繁體寫法里所包含的文化意趣,所體現的人生道路,都被簡寫稀釋了,拋棄了,就好比唐詩宋詞翻譯為外語,意思雖在,神韻、意境、況味卻往往蒸發了。

在他誕辰120周年之際,該正本清源,讓更多的人知道豐子愷這個姓字原本所具有的豐富內涵和獨特意趣了。

豐家的水與玉

豐鐄,清末舉人,浙江桐鄉人。先是生了六個女兒,他為女兒取名,皆著“氵”(三點水),依次是瀛、游、滿、綺(“糸”旁下為三點)、潛貞、庚(下一撇一捺,舊亦寫作兩點,加頂點,成三點)、雪珍(三撇舊亦寫作氵);有了兒子也隨著取了:長子潤,二子浚,三子蔚蘭(蔚字左下舊亦寫作橫的三點水)。

豐鐄自己的姓名,著實有氣勢:“豐”在甲骨文里據說是指大鼓,“鐄”是大鐘,他為三個兒子取的乳名分別是慈玉、慧珠、蘭珠。自己是金,兒子是玉,總帶點富貴的祥氣,錯不了。

豐潤,在小學時,老師為他改名仁。慈玉、潤、仁,都可以說來自上古以來的儒家學說?!抖Y記》:“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仁也。”這次改名的原因是,當年時興民主選舉,大家識字不多,愿意寫筆畫少的人名,故而不少人把名字改為音同或音近而筆畫少的字。豐潤被改為“豐仁”,一則音近,一則亦是《禮記》之義,“潤”(潤)改作“仁”,由14畫精簡為4畫,很實在地省了10筆,大概可以給選舉投票者減少不少麻煩了吧。

單不廠拈出一“顗”字

1914年夏,豐仁進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預科班,國文老師單不廠為他取字“子顗”。他于1915年8月25日《中華學生界》第一卷第八期發表了《讀書經驗譚》,署名“浙江第一師范學校預科生豐子顗”??梢?,在1915年8月之前,豐仁已有了“子顗”這個字。1918年,他為同學馬啟臣刻“姚江舜五”的印章,印款“子顗豐仁”即是字加姓名的傳統落款方式,就證明他名仁字子顗。今人以為子顗是名或號,都是不恰當的。

單不廠為何拈出一“顗”字?

這就不得不回到中國的文化傳統,古人在具體的文字書寫過程中,在悠久的文化傳承過程中,對于文字具有敏銳而莊重的體認,以及深邃而獨特的考究,有時還借“游戲”的形式來把玩。曹操設計的“黃絹、幼婦、外孫、齏臼”的字謎,楊修猜出是“絕妙好辭”,便是一例。至于在姓名字號上的運用,也不鮮見。潘檉章,字圣木,號力田,吳江人,是清初學者潘耒的長兄,其字直接由“檉”字拆開得來。況周頤講到兩個人:“李季,宋人,見《廣川書跋》。林材,明人,著《福州府志》七十六卷,見《千頃堂書目》。二人姓名,可稱絕對(季增李一筆,材減林一筆),不能有二。”這兩個人取名都是在姓上取材,加以修飾、剪裁,顯出一種巧思來。

單不廠對文字特有考究的興趣,而且在文字上的造詣,到了非常高超的地步。單不廠(1877—1930),名丕,字詒孫,號不廠(一作庵),以號行。祖籍蕭山,生于海寧,伯父棣華、父沅華皆以治宋學知名。1918年前,曾任教于浙江第一師范學堂,并兩度擔任浙江圖書館編輯,補抄文瀾閣《四庫全書》。1920年,任北京大學國文系講師,接替李大釗兼任圖書館主任,不久升任教授。他在浙江杭州第一師范學堂的學生,除了豐子愷外,知名的還有曹聚仁、施存統、俞秀松、周伯棣、查猛濟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周凡妮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