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住剁手、無節制消費,真正的原因在這兩部紀錄片里……
人為什么要不停地購物?因為需要,生存需要、安全感需要、情感需要,層層向上,直到價值感需要,歸根結底,是幸福的需要。那又是誰挖掘出這些需要,又制定了如何滿足的標準?真的是付錢的你嗎?
紀錄片《無節制消費的元兇》打了天真的消費者一巴掌——制造商品的人,同時也制造了你的需要。
責任編輯:陳玲玲
上周末在往淘寶購物車里塞心儀的減價商品,這周末忙著往快遞箱里塞要退回去的包裹。10月開始的狂熱購物氣氛,隨著初冬的冷空氣跌進小低谷。
全民共買2135億,這個數字把國外電商網站都驚動了,拼命往國內客戶郵箱里塞中文郵件、開通支付寶、支持中文地址、取消境內信用卡限制……
但創造2135億的人們,卻漸漸從沖動里蘇醒,開始了新一輪的自我追問:被包裹在泡沫紙里的這些東西真的值那張沉甸甸的信用卡賬單嗎?2135億,是否連2135ml的多巴胺都沒有買到?
淤塞的快遞更加劇了這種質疑。
人為什么要不停地購物?因為需要,生存需要、安全感需要、情感需要,層層向上,直到價值感需要,歸根結底,是幸福的需要。那又是誰挖掘出這些需要,又制定了如何滿足的標準?真的是付錢的你嗎?
紀錄片《無節制消費的元兇》打了天真的消費者一巴掌——制造商品的人,同時也制造了你的需要。
人們不停地更換燈泡,是因為燈泡廠商降低了燈泡的使用壽命,幾大廠商甚至還秘密簽訂協議,規定燈泡的使用壽命不可以長過多少年。
你需要經常更換手機,是因為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